大咖云集余东 共商农民画新发......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合新闻 03版: 柯·风 04版: 特 刊

大咖云集余东 共商农民画新发展



  编者按:9月21日上午,“决胜全面小康”全国农民画研讨会在沟溪乡余东村中国乡村美术馆举行。研讨会上,美术界专家们紧紧围绕“决胜全面小康”主题,结合中国农民画发展现状,探讨农民画创作方向,谋求赋能乡村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先后作主旨发言。本报现撷取部分精彩发言予以刊登,供大家学习交流。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
  美术杂志总编:尚辉

  农民画的表现题材主要是民俗和现代农村发展的新气象。在全国农民画展上,我们看到当今的农民画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型,但题材依然以丰收、婚嫁等为主,这代表着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农民画中的审美意愿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问题。近两年,我们进行了很多重大题材的创作工程,比如新时代农民农村生活、电商进农村、绿水青山等,美术家以情节的方式再现生活场景。但农民画中展现的不仅仅只是一个场景,我们更可以从中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祥和、热闹、愉快、美满,这也是定义农民画审美本质的重要方面。
  当代农民画对乡村文化和乡土意识进行了重新整合,通过色彩、形象语言的转换,回归乡村、回归民俗,这在原来的农民画中是较少看到的。但在看到农民画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关注和警惕一些现象,例如当代农民画存在地域性特色越来越不鲜明的问题。除了画面形象上的区别,一些农民画在绘画语言上几乎看不到个性的追求,过度的“阳春白雪”化可能会削弱农民画自身的特点。因此,我们不仅要从艺术角度来审视、判断这次展览,更要关注当下和未来农民画的发展,这也是本次研讨会的意义所在。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工

  第一次来余东,看到这么多农民画元素,感觉出乎意料的好。我想就一些作品提一些问题,共同探讨思考农民画的发展。
  首先是“中国农民画”的主体身份。中国农民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民间绘画,其不仅与乡间日常生活及民俗活动紧密结合,也具有现实的创作意图与相应的创作主题,因此被人称为“亚民间绘画”。它与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中国民间社会特有的审美意趣。其形式单纯,天真而稚拙,题材广泛、主题多样,展现了喜庆氛围和幸福感。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民画因为主体性的差异,形成两种创作模式:一是“邳县-束鹿”模式,一是“户县”模式。
  其次是“中国农民画”的叙事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农民画的叙事主题是不一样的,叙事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导致艺术的表现形式、向传统文化借鉴的途径以及导入的图式语言也都不同。“邳县-束鹿”模式开始是一种道德叙事,后来被传奇叙事所替代。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户县”模式运用典型叙事的方式,即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原型,然后加工提炼,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后来,这种主流创作的典型叙事被轻松欢快的民俗叙事所取代。20世纪八十年代后,民俗叙事被各地的农民画普遍采用,但民俗性的表现内容慢慢发生了变化。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郑巨欣

  我们应该用三重链接发展与保护农民画,即农民画本身、农民画应用以及文化挖掘与传播过程。农民画有自己原创且独特的语言,我认为要保留这种东西。除此之外,文化创意与产权问题也非常值得关注。现在的文化创意产业最重要的就是玩“空手道”,文化产业为什么能带来经济效益,就是因为它不用太多的资源消耗,能把没有的变成有的,这是文创产业的核心部分。农民画的文创产品强调了人的参与,它是活动的、有灵魂的。只有寓教于乐,把实践和艺术结合在一起,才能受到市场的欢迎。虽然我们定义农民画的时间比较晚,但它与历史紧紧联系在一起,是代代相传的,这也是我们必须保护它的原因。关于保护的方法,我们需要完善农民画的取材意义、画图构图,但是这种完善并不意味着偏离农民画的独特语言。文化研究的目的是激活文化,包括南孔文化在内的,还有很多故事需要文化研究者挖掘。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孙建君

  这次研讨会给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话就是“余东村是中国农民画第一村”。当我身处如此现代化的乡村美术馆,了解余东村的农民画发展后,我认为“第一村”的称号名副其实,这个称号给余东村的发展增添了很大的活力。
  农民画受时代影响,尽管走过一些弯路,但总体上是健康的、充满生活趣味的。农民画以表现城乡变化、人民群众劳动生活状态为主,构图饱满、人物形象简练夸张、色彩鲜艳绚丽、对比强烈、装饰性强、艺术表现手法多样,作者多为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农民或业余爱好者,创作深受地域、历史、文化以及灶头画、剪纸、彩塑、刺绣、印染等民间艺术的影响。
  在促进农民画的可持续发展中,我觉得要努力保持农民画清新浪漫、淳朴执着、贴近生活的风格特点,避免出现公式化、概念化、模式化、千画一面、相互模仿抄袭的现象。
  农民画还需要在艺术性上进行更多探索。作为农民画创作者,要从传统和民间艺术中吸取精髓,在了解传统文化、民族思维表达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传承文化基因。我相信,有党和政府的支持,有各级文联和专业协会的支持,农民画一定会发展得更好,更充满生命力。

  中国美院教授、潘天寿纪念馆馆长:陈永怡

  我要谈的是十年———农民画观察与思考。这十年来,农民画有了长足发展和可喜变化,可以说它是新时代文明建设的一个丰硕成果,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重要体现。经过这十年,农民画队伍日益壮大,呈现出一片繁华的景象,但我们所倡导的农民画地域性正在受到消极影响。地域性是农民画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凸显画者身份的一个“称呼”。当下农民画发展兴盛,但我们仍要思考,是否应该继续强调它的地域性。农民画是政府扶持、专家辅导的一个绘画体类,我个人认为,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抹去乡土气息特点的今天,我们应该通过农民画描绘、记录、保存地域文化和乡土气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同时,农民画的表现手法也日益丰富,除了传统的水粉、油彩和版画外,还出现了漆画、沙画甚至综合材料。然而农民画的类同性和样式性还是存在的,在创作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护原生性的艺术思维。我认为未来农民画的健康发展,需要发现更多个性化的农民画家,尊重、保护农民画的原生性。

  浙江画院一级美术师:罗剑华

  这么多年来,我见证着余东农民画从无到有,呈现越来越好的发展态势。农民画创作融入了大量的传统艺术元素及民俗观念,余东村民自古多善绣花、木工等,有着一定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积淀,因而在农民画创作中常借鉴剪纸、刺绣、皮影、木刻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汇入各色中国传统艺术元素,这是余东农民画艺术风格形成的重要文化背景。
  随着近几年新农村建设的脚步越来越快,余东村及附近地区的墙画装饰也进行得风风火火。农民画家郑根良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墙画作为一种宣传方式,比文字更直观,也更亲民。余东农民画的艺术风格接近民间的传统审美,因此也更易被当地村民所接受。黑格尔说:“美是人类最早的老师,美的教育具有解放思想的品质。没有审美的过程,谈不上美术的功能。因此美术的审美功能是它最主要的功能。”艺术的审美功能主要是培养人们对美的事物、美的形式的辨别力、敏感性和感受力。优秀的作品会让人们感受到美,获得愉快的享受。余东农民画有形式、有内容,如果说艺术源于生活,那么余东农民画就是余东农民积极丰富的生活状态的生动再现,这些现实元素融入到了鲜艳大胆的色块和饱满朴实的构图中,任何有着类似生活经历或生活状态的人们都会感受到一种审美上的愉悦与情感上的共鸣。
  (文字整理:楼郁馨 方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