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五)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合新闻 03版: 柯·风 04版: 特 刊

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五)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选取革命斗争时期、共和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社会主义新时代关键性历史瞬间,重现每一个经典瞬间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勇气、智慧以及背后的历史抉择。本报将持续撷取精彩内容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百年瞬间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首次参加冬奥会

  1980年2月13日,第十三届冬奥会在美国普莱西德湖开幕,中国代表团派出28名运动员参加。这也是国际奥委会1979年11月恢复中国奥委会合法地位后,中国首次派队出席冬奥会。
  当时,中国冰雪运动水平与世界差距很大,没有选手取得出色成绩。直到1992年法国阿尔贝维尔冬奥会,女子速滑选手叶乔波分别夺得500米和1000米两枚银牌,才终结了中国冬奥会无奖牌的历史。2002年2月16日,26岁的杨扬在美国盐湖城冬奥会短道速滑500米决赛中,以44秒187的成绩赢得中国的第一枚冬奥会金牌。
  2015年7月31日,在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上,身怀六甲的杨扬以申奥陈述人的身份,为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深情诉说。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说:“国际奥委会荣幸地宣布,2022年冬奥会的主办城市为北京!”
  从普莱西德湖初次亮相到成功申办冬奥会,中国已从冰雪运动的参与者变成世界体育盛会的主办方,不变的是中国人对冰雪运动的激情,以及对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梦想的追逐与渴望。

  中国政府决定从朝鲜撤军

  朝鲜战争结束后,为了表明促进朝鲜问题和平解决的诚意,1958年2月14日,周恩来总理率团访问朝鲜,与金日成首相代表中朝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向世界宣布,中国人民志愿军将于1958年年底前全部撤离朝鲜。
  1958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八周年纪念日,也是最后一批志愿军撤离朝鲜的日子。
  4天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政协常委会通过《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八年来抗美援朝工作报告的决议》指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卓越地完成了祖国人民所赋予的光荣使命,他们不愧为伟大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
  在朝鲜战争中,有197653位志愿军战士为国捐躯。他们中大部分人在牺牲时尚不满30岁,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

  中国首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建成

  1985年2月15日,我国第一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在南极洲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南部建设完成。五天后,长城站的落成典礼在大雪纷飞中举行。
  上世纪80年代初,已经有18个国家在南极洲建立了40多个常年科学考察基地,而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国是唯一一个在南极问题上没有表决权的国家。1984年11月20日,由591人组成的我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从上海启程,搭乘并不具备破冰能力的“向阳红10号”远洋考察船,开始了历史性的远航。中国首次南极科考队队长郭琨说,出发前,所有队员都签下了“生死状”。
  历经40天的海上漂泊,1984年12月30日,考察队登上了南极洲,中国人第一次将五星红旗插在南极大陆上。
  随后,第一次登上南极大陆的中国科考队队员顶风冒雪,日夜奋战,仅用27天的时间就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南极科考站,创造了南极考察史上的一个奇迹。
  1985年10月,长城站落成不到8个月,在第13届《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上,中国正式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从此在国际南极事务中获得了表决权。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1948年5月,为了配合即将开始的辽沈战役,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1纵队奉命攻打河北隆化,以打通前往东北的通道。5月25日下午3点30分,攻打隆化的第二次总攻开始,六连战士向隆化中学发起冲锋时,突然遭到一座桥型碉堡的疯狂扫射。眼见战友们不断在枪声中倒下,19岁的董存瑞挺身而出,冲向碉堡。
  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现场根本找不到放置炸药的支点。千钧一发之时,董存瑞毅然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以身体做支架,用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战斗胜利后,战友们迅速来到被摧毁的碉堡前,寻找董存瑞的遗体,却连一块衣服的布条都没有找到。董存瑞用手撑起炸药包的同时,撑起的更是对胜利的渴望,他将年轻的生命融入了脚下的土地,他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也如同灯塔一般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迎难而上、奋勇前行。

  “东方红”拖拉机问世

  1958年7月20日,洛阳天气晴朗。位于西郊的第一拖拉机制造厂锣鼓喧天,一辆大红色的拖拉机披红挂彩,“隆隆”地开出厂门。工人们换上了新衣,欢天喜地地迎接新中国自己生产的第一台拖拉机。
  1955年,作为“一五”计划156个重点项目之一,新中国第一个拖拉机厂在河南洛阳破土动工。一批批满怀热情的建设者从全国各地汇聚洛阳,支援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建设,上海青年卢富来便是其中一员。卢富来说,艰苦的工作条件没能阻挡工人们的建设热情,为了尽早生产出新中国第一台拖拉机,所有工人每天天刚亮就开始工作,一直到次日凌晨。
  为了给新中国第一台拖拉机起一个响亮美好的名字,全厂人都被动员起来。
  卢富来说:“当时还是安道平厂长提出来的。洛阳市开会,要定拖拉机的铭牌,当时就提出了白马牌,又是这个牌,那个牌,安道平厂长看到了唱《东方红》,他说,哎,‘东方红’不错啊!”
  1959年11月1日,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正式投产。从这一天起,中国一拖制造的“东方红”拖拉机源源不断地从洛阳开出,驶向全国各地,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大幕就此拉开。

  周恩来提出中国援外八项原则

  1964年2月18日,中国宣布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确立开展对外援助的基本方针。在援外八项原则的指导下,中国同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建立了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同时极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964年2月5日,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结束了非洲之行最后一站———索马里的访问,从而圆满完成了出访非洲十国的外交之旅。在访问加纳期间,周恩来提笔写下“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的提纲。八项原则坚持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这样的无私援助在受援国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此次非洲之行不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派出的规格最高、影响最大的代表团,也是周恩来职业生涯中出访路线最长的访问。时任几内亚大使翻译邢骅回忆说,当时不管中国代表团去哪,街上总是有许多穿着五颜六色民族服装的当地人在跳舞、欢呼,或是和代表团握手。
  对外援助八项原则的提出,正值二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以及美苏冷战愈演愈烈之时,充分显示了中国外交的智慧和“大手笔”。援外八项原则的提出,不仅为中国赢得了非洲朋友的真诚友谊和坚定支持,加速了中国重返国际社会的进程,也为中国后来的发展,包括改革开放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胡兰英勇就义

  1946年秋天,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山西省文水地区的地主武装也乘机猖狂反扑。革命形势日益恶化,但年仅14岁的中共候补党员、云周西村妇救会主任刘胡兰坚决要求留下来继续斗争。1947年1月12日,因叛徒出卖,刘胡兰被阎锡山的部队抓捕。刘胡兰的妹妹刘芳兰回忆说,大姐被抓的时候,父亲刘景谦、母亲胡文秀和二姐刘爱兰都在现场。
  残忍的敌人在刘胡兰面前将同时被捕的6位革命群众用铡刀杀害,企图以此让刘胡兰屈服。
  面对威逼利诱,刘胡兰毫不畏惧,寒风中,她慢慢把头转向亲人的方向,深情地望了一眼,然后从容走向铡刀。刘胡兰牺牲时,年仅15岁,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刘胡兰牺牲的那个冬天特别冷,不久后的春节,云周西村家家户户都没有贴春联,也没有放鞭炮,乡亲们用无声的悲愤来祭奠牺牲的英雄。
  1947年3月下旬,毛泽东正带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途中,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向他汇报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毛泽东问:“她是党员吗?”任弼时说:“是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才15岁。”毛泽东深受感动,挥笔写下8个大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方志敏与《可爱的中国》

  1934年11月初,时任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的方志敏奉命率红军北上抗日,途中遭到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为掩护中央红军转移,方志敏带领部队同数倍于己的敌人苦战七昼夜后,于1935年1月29日在江西怀玉山被捕。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下沙窝英勇就义,时年36岁。临刑前,他留下遗言: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在狱中半年多的时间里,面对严刑逼供,方志敏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用敌人劝降的纸笔,方志敏写下了《清贫》《可爱的中国》等16篇,近14万字的文稿和信件。方志敏的女儿方梅说,当时国民党监狱给父亲戴了10斤重的脚镣,寸步难行,但父亲就用手中的笔做武器,继续战斗。
  方志敏曾担任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但他一生清贫,真正实践了自己为新中国“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誓言。在《可爱的中国》中,方志敏写道: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这么光荣的一天,决不在辽远的将来,而在很近的将来,我们可以这样相信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