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六)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合新闻 03版: 柯·风 04版: 特 刊

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六)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选取革命斗争时期、共和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社会主义新时代关键性历史瞬间,重现每一个经典瞬间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勇气、智慧以及背后的历史抉择。本报将持续撷取精彩内容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百年瞬间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点30分,美国总统尼克松乘坐的“空军一号”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舱门开启,尼克松快步走下舷梯,向前来迎接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伸出右手。周恩来说,你的手是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
  中美两国领导人震惊世界的握手长达1分钟之久,当年27岁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政记者刘振英在现场见证了这历史性的一幕。
  刘振英说:“尼克松一打开机门就开始播,我非常紧张。世界各大通讯社都转,中国的广播电台打破了正常的播音,插播了尼克松到达的消息。”
  当晚的欢迎宴会上,周恩来在致辞时说:“这是中美两国关系史上的一个创举。”尼克松在答谢词中回应:“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周恩来说:“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根本不同,在中美两国政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但是,这种分歧不应当妨碍中美两国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更不应该导致战争。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
  尼克松对中国为期七天的访问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1972年2月28日,双方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中央红军长征来到哈达铺

  1935年9月18日,中央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后,从四川进入甘南,来到一个叫哈达铺的地方。在历时将近一年的艰苦转战中,中央红军从出发时浩浩荡荡的8万多人只剩下7000多人,疲惫不堪的红军将士急需休整,而物产丰富、民风淳朴的哈达铺让红军在千难万险的长征后看到了绝处逢生的希望。
  哈达铺当地百姓知道红军的来意和主张后,纷纷热烈欢迎,好像招待自己的家人一样。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办公室主任赵王林说:“红军首先在这个地方得到了给养,吃饱了肚子,得到了极其珍贵的休整,(哈达铺)被杨成武将军亲切地称为‘长征途中名副其实的加油站’。”
  红军开始长征后,一直通过收集报纸从中分析形势,确定前进路线。在哈达铺休整期间,毛泽东正是通过一张国民党的旧报纸了解到刘志丹、徐海东领导的红军在陕北开辟根据地的消息,从而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选定在陕北。
  1935年9月22日上午,毛泽东在哈达铺下街村的关帝庙内召开了中央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长征跋山涉水,到底要走到哪里去?现在有了答案———到陕北革命根据地去!会场上顿时一片欢腾。
  1936年8、9月间,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也先后通过哈达铺进军陕北。哈达铺不仅成为红军长征途中的加油站,也成为决定红军长征命运的重要决策地。中国革命的历史从这里开始,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红色娘子军

  1931年5月1日,中国第一支妇女革命武装———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军特别任务连在海南省琼海市成立。从此,百余名平均年龄不足20岁的女战士在战火纷飞中书写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红色传奇。1961年,谢晋执导拍摄的电影《红色娘子军》再次让这支英勇的女子部队闻名天下。
  红色娘子军诞生的1931年,正值海南琼崖地区第二次土地革命的高潮时期,随着琼崖第一块革命根据地的形成,红色的种子在这里四处传播。电影中,女主人公吴琼花从一名受尽欺凌的奴隶成长为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现实中,红色娘子军的成立也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不平,哪里就有斗争。
  红色娘子军的赫赫声威,只是琼崖革命烈火的一个缩影。血与火的实践很快证明,这支英勇的女性武装力量不仅敢打,而且能打胜仗。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红色娘子军指战员们配合红军主力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她们既是革命的宣传队,也是勇猛的战斗队。
  在反动势力的疯狂反扑和围剿中,这支红色娘子军只存在了不到500天,却参加了50多场战斗,在琼崖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毛泽东和周恩来曾对红色娘子军作过高度评价,称之为“世界革命的典范”,而红色娘子军顽强的战斗精神,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人继续保持永远“向前进”的斗志。

  百万雄师过大江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后,党中央提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并决定以百万大军发起渡江战役。1949年4月20日晚,趁着夜色降临,解放军第九兵团二十七军七十九师二三五团的战士们从长江北岸的安徽无为县白茆洲悄悄登上战船,率先抢渡长江天堑,渡江战役正式打响。
  漆黑的江面上炮火隆隆,每条战船上除了渡江先遣队的解放军战士,还有负责划桨的船工。14岁的无为渔家女马毛姐是支援渡江的船工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在枪林弹雨中,马毛姐和哥哥往返五六趟运送解放军,子弹打烂了船篷,打穿了船板,也划破了她的手臂。
  解放军当时没有飞机也没有军舰,渡江工具以木船为主,而此时,长江江北的船只绝大部分已被国民党烧毁破坏。为支持解放军“打过长江去”,沿江老百姓摇出藏在芦苇中的船,打捞出沉入江底的船,掀起了支援渡江的高潮。时任21军61师师长胡炜说,是人民群众的支持让解放军迅速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
  在渡江战役中,成千上万个马毛姐摇起自家船只,将百万子弟兵送过大江。战士们感慨地说:“我们是人民用双手托着送过长江的,渡江战役的胜利也是人民群众的胜利。”1949年4月20日晚到21日,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百万雄师横渡长江,4月23日,南京解放。一场伟大的渡江战役彻底击碎了国民党划江而治的设想,加速了全国解放的进程。

  左权牺牲

  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企图一举摧毁八路军总部并刺杀彭德怀等八路军高级指挥员。5月25日下午,在保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突围转移的十字岭战斗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为掩护一起突围的干部群众,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面对敌军的围剿,彭德怀、左权和罗瑞卿最终决定分路突围,各自为战,左权坚决要求担任掩护断后和突围的重任。
  左权牺牲时年仅37岁,是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在当地百姓的强烈要求下,他牺牲的地方山西省辽县更名为左权县。那一年,左权唯一的女儿左太北刚刚两岁,终其一生,她始终把父亲留给她的11封家书当作最宝贵的财富。
  在战场上,他铁骨铮铮,在家书里,他柔情万种。左权将柔情给了母亲,给了妻子和女儿,也给了党和国家以及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民族解放事业。
  在苏联学习期间,左权曾写信给母亲,相约十年回家,但直至牺牲,他也没能再回到阔别19年的家乡,而是将生命留在了太行山的十字岭上。当地的百姓有的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却能歪歪扭扭地写出左权两个字,那里的小孩子从小就知道,左权将军的牺牲为的是老百姓。

  南极中山站建成

  1989年2月26日,中国南极中山站宣告建成,这是继长城站之后中国在南极建成的第二个科学考察站。
  承担建站任务的中国第五次南极科考队在乘坐“极地号”抵达南极大陆的途中历经艰险,在距离目的地只有400米的时候差一点被冰山吞噬,有的队员甚至换上整齐的衣服,刮了胡子,写好了遗书。
  历经千难万险,考察队员们终于闯过鬼门关。他们没有丝毫的懈怠,马上投入到中山站的建设中。经过139名考察队员32天的艰苦奋斗,中山站全部竣工。在建成庆典上,考察队队长郭琨的一席话,让队员们潸然泪下。
  郭琨说:“全体队员凝聚着为国争光的巨大动力,一个思想,一个目标,誓得建站的胜利。从奠基到落成,仅仅用了32天的时间。中山站在茫茫一片冰雪荒原的南极大陆上,神奇般地倔强昂扬树立起来了。这一奇迹,在我们中国人民的手里出现了。”
  历经磨难建成的中山站距离北京大约12553公里。上世纪90年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向科考队员赠送收音机,让他们在南极也能听到祖国的声音。

  新中国扫盲运动

  1958年2月27日,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等部门在北京召开扫盲先进单位代表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全国扫除文盲协会会长陈毅在会上说:“只有做好扫盲工作,中国才能改变又穷又白的面貌。”
  其实,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之初就迅速开展了大规模的扫盲运动,设立了大量的夜校、冬学和识字组,孩子教妈妈识字、夫妻互教互学的动人场面随处可见。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5.5亿人口中,文盲率高达80%以上,成为制约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1950年9月,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后,一场大规模的识字扫盲运动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其中,西南军区文化干事祁建华发明的“速成识字法”在全国范围广泛推行。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先后四次开展扫盲运动,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不仅有效地降低了文盲率,也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和命运,为新中国建设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