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十三)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合新闻 03版: 少年作家 044版: 特 刊

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十三)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选取革命斗争时期、共和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社会主义新时代关键性历史瞬间,重现每一个经典瞬间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勇气、智慧以及背后的历史抉择。本报将持续撷取精彩内容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亚洲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1990年4月7日21点30分,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亚洲地区第一颗商用通信卫星———“亚洲一号”卫星。
  这是中国第一次发射外国卫星,当天除了卫星发射方中国和卫星制造方美国的专家,现场还有购买方香港亚洲卫星有限公司请来的300多位中外嘉宾。
  按照国际惯例,发射外国卫星,现场不仅要有同声传译,还必须进行实况直播。首次登上国际商业航天发射舞台的中国面临巨大考验,而“亚洲一号”卫星的发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4月7日下午,西昌上空电闪雷鸣,下起倾盆大雨,现场指挥官不得不做出“终止发射”的决定。21点,天气转好之后,当现场指挥正要下达点火口令时,火箭上方却冒起了白烟。
  运载火箭专家黄作义说:“有些人是紧张了,包括有老专家也紧张,愣在那了。怎么办?一号操作手(问),怎么办?”
  中国运载火箭专家在倒计时只有12秒的时间里迅速做出了正确判断:白烟很像液氢燃料泄漏,但这种推测并没有现场监测数据的支撑,烟在逐渐减小,点火口令在最后一刻下达。
  现场工作人员:点火!起飞!
  随后,美国休斯公司向中方传达了最后测算出来的“亚洲一号”卫星进入轨道的精确位置数据,准确入轨位置误差只偏差了9公里。这个数据刷新了休斯公司生产出售的32颗同类卫星的入轨精度记录。
  1990年9月22日至10月7日,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亚洲一号”卫星为第十一届亚运会提供了卫星转播服务,中国的广播电视业从此进入卫星电视时代。
  “亚洲一号”卫星顺利升空,距离1970年我国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技术从无到有,经历了一次次跨越式的发展。从此,中国成功迈出了进军世界商业航天发射领域的第一步,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自信的脚步走上了世界的舞台。

  “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1984年4月8日19点20分02秒,随着西昌卫星基地发射指战员一声令下,长征三号火箭搭载着“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腾空而起。这是我国第一颗静止轨道同步通信卫星,是用于国内远距离电视传输的主要卫星。
  历史纪录片:4月8日下午7时20分,我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现代化和自动化程度最高的一次卫星发射开始了……
  “东方红二号”的成功发射,开启了我国用自己的通信卫星进行卫星通信的历史,实现了覆盖全国的信号传输,改变了边远地区通信落后的状况,标志着我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开始进入实用阶段。
  “东方红二号”卫星成功定点于轨位上以后,通信信号覆盖了众多偏远地区,乌鲁木齐、拉萨等地第一次直接接收到了中央电视台当天播出的电视节目。
  4月18日上午,时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通过“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书记王恩茂实现了北京和新疆间的第一次卫星通话。电话接通后,张爱萍扔下事先准备好的讲话稿,大声说“老王,哈密瓜熟了没有?”王恩茂幽默地回答:“我这就派人给您送去”。
  1986年2月1日,长征三号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东方红二号”实用通信广播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我国从此告别了只能租用外国卫星看电视、听广播的历史,开始了独立自主研制、发射通信卫星的时代。

  中国第一支“蓝盔部队”

  1992年4月24日上午10点,悬挂着五星红旗和联合国旗的“郑和”号训练舰抵达柬埔寨西南海岸线上的磅逊港,船上满载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赴柬埔寨维和工程兵大队第一批400名官兵。这是中国第一次派遣部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任务是修复遭战争严重破坏的四号和六号公路,从而让运载联合国救援物资和维和部队的车辆顺利开往柬埔寨各地。
  第一批中国赴柬埔寨维和工程兵大队政委高军说:“我们作业的现场就是被炮弹炸得千疮百孔的公路,炸得乱七八糟的桥梁,特别是贝雷桥,都是刚架桥,桥下有地雷、有蛇、有红蚂蚁,柬埔寨的地雷就有800万颗。”
  当时,柬埔寨已历经20多年战乱,山河破碎,满目疮痍,四大政治派别终于同意联合国派遣维和部队进驻柬埔寨。然而,刚到柬埔寨不久,维和士兵们就切身感受到了当地极度紧张的气氛。
  1990年4月,中国政府首次向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派遣5名军事观察员,从此开启了中国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序幕。此后,中国的“蓝盔部队”登上世界维和舞台,先后赶往刚果、利比里亚、海地、苏丹、黎巴嫩等热点地区执行任务,他们以实际行动传递来自中国人民的善意,彰显了中国“爱和平、负责任”的大国风范。
  刚果(金)市民阿玛尼说:“中国工兵好,他对我们刚果(金)人好,他给我们修路好,中国工兵是我们好朋友。谢谢你们,对我们好,你们走的时候,我们真的好想你,我们更喜欢去中国看你们,看你们中国是什么样。”
  中国一向是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和建设者,从1990年起,就积极参与联合国的各项维和行动。1990年至今,中国已经累计派出4万多人次的维和力量,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军事人员最多的国家,被国际社会誉为“维和行动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力量”。

  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应邀访华

  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应邀访华,由此开启了“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应邀访华的美国团体。
  在此前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美国运动员科恩误上了中国队的班车,中国队队员庄则栋热情地与他打招呼,还赠送了一块印有黄山风景的杭州织锦作为礼物。从此,隔绝了22年的中美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悄然打开。
  在中美关系尚未恢复的年代,这样的举动很快成为世界舆论瞩目的焦点。毛泽东主席得知此事后十分重视,经反复斟酌,决定同意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美国乒乓球代表团。
  1971年4月14日,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周恩来接见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时引用了一句中国古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周恩来发表讲话的几个小时后,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了一系列对华解禁措施,结束已经施行了20年的中美两国间的贸易禁令。
  1972年2月21日,在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的八个月后,美国总统尼克松一行抵达北京,开始了被他称之为“改变世界的一周”的访华之旅。
  尼克松总统说,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美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如果我们两国人民是敌人的话,那么我们共同居住的这个世界的前途,就的确是黑暗的了,我们没有理由要成为敌人……
  周恩来总理在前往机场欢迎尼克松时说:“总统先生,你的手是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我们已经有25年没有交往了。”尼克松在日后的回忆中说:“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成渝铁路通车

  1952年7月1日,在新落成的成都火车站举行了成渝铁路的通车典礼。重庆西南台的记者杨宗岫在广播车中将新中国成立后通车的第一声汽笛声,通过电波传给了全国人民。
  杨宗岫说:“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四十比二’,为什么叫它四十比二呢?从满清到国民党40年没修好,共产党来了以后,两年就把它修好了。英国人、法国人他们那个交通界的也认为,中国人把这个铁路修起来是不可能的,结果我们是自己修起来的。”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早在1903年,清政府就有兴建川汉铁路的意向,1936年,国民政府也成立了成渝铁路工程局,但结果只是在地图上划了一条“虚线”。1950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决定立即开始兴建成渝铁路。在开工典礼上,贺龙亲手将一面绣有“开路先锋”的锦旗授予筑路大军。
  当时,大西南刚刚解放,国家财政非常困难,修建成渝铁路不得不“就地取材”。曾参与成渝铁路修建的杨显良说,那时候建设工地上最紧缺的就是枕木。
  杨显良说:“都是各个乡镇农民捐献的,他捐献的木头都是高级木头,香樟木啊,紫檀木都有。不惜把自己的老树都砍掉,按规格弄好以后送来。”
  曾经先后八次到成渝铁路建设现场进行采访的杨宗岫说,这条用自己的技术、自己的材料、自己的工人修起来的铁路实为不易。
  十几万筑路大军夜以继日,克服了世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将铁路节节推进,1952年6月13日,全长505公里的成渝铁路终于全线贯通,比预期提前3个月。7月1日,成渝铁路通车典礼在成都和重庆同时举行。
  西起成都、东至重庆的成渝铁路是新中国成立后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被称为新中国建设史上第一个奇迹。成渝铁路的建成,深刻地改变了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的交通格局,也从此拉开了新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