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十七)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合新闻 03版: 柯·风 04版: 特 刊

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十七)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选取革命斗争时期、共和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社会主义新时代关键性历史瞬间,重现每一个经典瞬间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勇气、智慧以及背后的历史抉择。本报将持续撷取精彩内容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习近平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

  2013年4月28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全国总工会机关,看望全国各条战线、各个时期、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代表,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的65名劳模同习近平围坐一起,畅谈人生梦想。梁军是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也是第三套人民币上女拖拉机手的原型,1950年曾作为共和国第一批全国劳动模范,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在会议现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拿出两张超级杂交稻照片递给总书记。习近平站起来,身体前倾,伸手接过照片。
  习近平说:“这个是?”
  袁隆平说:“这个像瀑布一样的是超级稻。”
  习近平说:“超级稻,真是颗粒饱满啊。你这是一个伟大的事业。我们国家包括整个世界,现在还是要为粮食安全积极奋斗。全世界还有很多人吃不饱肚子,我和很多国家在谈合作时都谈到粮食安全领域的合作,很多人都提到对我们农业的先进科技特别是杂交水稻这方面的合作。所以我们这项事业是造福祖国人民、造福世界的一项事业。”
  1950年,新中国第一次评选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几十年来,在各行各业中涌现出成千上万的劳模代表,他们已成为引领新中国奋斗的“精神力量”。在听取了九位劳模代表的发言后,习近平总书记充满感情地发表了讲话,他强调,人世间所有美好的梦想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实现,全社会都要尊重劳动。
  习近平说:“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 生命中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维护和发展劳动者的利益,保障劳动者的权利。”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向井冈山进发。当时正是红薯收获的季节,行军路上的战士们又累又饿,有人看见红薯。扒出来就吃,老乡对此颇有意见。针对部队出现的新问题,毛主席制定了“三大纪律”。
  军事科学研究院军史专家翟清华说:“毛泽东发现这种情况之后,当即给部队规定,不准拿老百姓的一个红薯。部队占了茶陵县城以后,有的军官把打土豪所得到的银元和黄金首饰占为己有,毛泽东知道了,又给部队规定了一条纪律,打土豪要归公。1928年4月,朱毛红军会师黔西,毛泽东在桂东的沙田,他又规定了一条纪律,是一切行动听指挥。”
  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三大纪律奠定了中国工农红军统一纪律的基础。1928年,部队到达桂东县沙田镇后,毛泽东又严肃地向部队提出了六个要注意的问题:一上门板,二捆铺草,三说话要和气,四买卖要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这就是最初的“六项注意”。
  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史专家常瑞卿说:“规定得这样详细,有人说有必要吗?有那么严重吗?其实不然。正是我们制定了这些严格的纪律,才建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红军在后来的时候才逐一能够打胜仗。”
  一年后,根据形势的发展和部队的实践经验,毛泽东又将三大纪律改为“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六项注意也逐步修改补充为八项注意。红军老战士张星点说,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是红军的一部宪法。
  张星点说:“就是管你的行动,管每一个官兵的行动,每一个官兵谁都不敢违反这个纪律。不管走到哪里,老百姓的反映就是说,这个军队和国民党完全不一样,这个军队是一个文明的军队,是一个纪律严明的军队。”
  为方便战士们牢记军纪条文,1935年10月,红15军团政治部秘书长程坦与时任宣传科科长刘华清商量,最终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填入鄂豫皖苏区流行的民歌《土地革命已经成功了》的曲调,并模仿九字一句的写法,将纪律条文改编成朗朗上口的九字节歌词。
  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
  由于歌词好记、旋律明快,这支严明纪律的军歌很快就在部队中传唱开来,成为人民军队胜利之师、文明之师的生动写照,人民军队的好作风也随着清脆嘹亮的歌声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第一次“汪辜会谈”

  1993年4月27日至29日,在海协会的倡议和积极推动下,经过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举世瞩目的第一次“汪辜会谈”在新加坡正式举行。这是海峡两岸授权的民间机构最高负责人之间的首次会晤,也是1949年以来两岸高层人士的首次接触商谈。
  4月27日上午10点,位于新加坡亚历山大路456号的海皇大厦成为世界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时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隔着会议室的长方桌握手,他们的手刚放开,现场的两百多名记者就喊起来:再握一次,再握一次。海基会前秘书长邱进益对当时的场面印象深刻。
  邱进益说:“双方握手的那一刻,所有的镁光灯统统都闪起来,一次不够,两次,两次不够,三次,三次不够,四次……所以光握手这个动作做了四次。两岸之间过去当然也有金门的红十字会、两会的这种见面,也有关于华航的货机,王锡爵的事情在香港有一个谈判,但从来没有层次那么样之高,而且在大庭广众之下,双方面出席的人层次那么高,而且是经过双方政府同意授权的,这是第一次。”
  “汪辜会谈”是海峡两岸高层人士在长期隔断之后的首次正式接触,是两岸走向和解的历史性突破。海协会前副会长唐树备说,代表着官方的两个民间机构此前都克服了种种困难,会谈现场的气氛非常融洽。
  在当晚的欢迎宴会上,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在宴请菜单上写道:“佳肴佳会,手足之情。”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则在同一张菜单上回应:“但知春意发,谁识岁寒心。”
  唐树备说:“我当时感到的是,两岸尽管敌对状态没结束,但是真的是‘历尽劫波兄弟在,相见一笑泯恩仇’,真是有这种感觉。大家都是中国人,大家尽管分隔了几十年,现在终于握手了,非常高兴。”
  “汪辜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海协会与海基会双方联系与沟通渠道的建立,也开启了两岸沟通正常化、制度化的大门,对此后双方人员互访及解决两岸交往中存在问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会谈过程中始终强调的“九二共识”,成为此后海峡两岸开展进一步交流合作的重要基石。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4月29日,中国和印度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 《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协定中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此后,周恩来在各种场合积极宣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1954年9月30日,周恩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我国一向重视同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和平合作,尤其重视像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这样的主要的东南亚国家在和平事业上的努力。我们认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应当成为指导各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1950年,印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但因为印度要求保留英国与旧中国关于西藏问题达成的不平等协议和条约,严重妨碍了两国关系持续稳定的正常发展。1953年12月31日至1954年4月29日,印度政府派遣代表团到北京进行了关于中印两国关系发展的谈判,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4月,万隆亚非会议召开,周恩来在全体会议和政治委员会议两次发言中,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加以表述。至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方式就被确定下来,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周恩来说:“我们坚决地相信,社会制度不同的一切国家都可以和平共处,一切国际争端都可以经过和平协商的方法求得解决。”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第一份意义非凡的公共产品,对战后初年国际秩序的构建,特别是亚洲地区的安宁与稳定产生了重大影响。直至今天,历经国际风云变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依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国际友好合作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