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二十二)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合新闻 03版: 少年作家 04版: 特 刊

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二十二)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选取革命斗争时期、共和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社会主义新时代关键性历史瞬间,重现每一个经典瞬间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勇气、智慧以及背后的历史抉择。本报将持续撷取精彩内容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三峡大坝全线建成

  2006年5月20日,全长约2308米的三峡大坝全线建成,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三峡工程从设想到施行,历经近百年历程。早在1918年,孙中山先生便在《实业计划》一文中提出了关于三峡工程的设想,但这一计划一直未能实施。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三峡工程被重新提上议程。
  从1986年到198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确定,由当时的水电部组织412位专家,分成14个专题组,对三峡工程进行了为期两年八个月详细而深入的可行性论证。
  水利部原部长杨振怀说:“无论提哪方面意见的人,都是对三峡工程论证有帮助的,都是为三峡工程论证作出努力和贡献的,也都是为人民负责的,为祖国负责的。”
  经过缜密研究、充分讨论、反复论证,大多数专家认为:三峡工程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是必要的,工程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完成三峡工程的立法程序并进入实施阶段。
  大江截流是三峡工程建设中的第一场关键战役。1997年11月8日下午3时30分,三峡大江截流胜利合龙,大江截流的实现标志着三峡一期工程顺利完成。此后,建设者们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力保工程稳步向前。
  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说:“截流的话主要是水深,再一个就是流量大,通过科学实验,对截流方案做了深入的研究,最后确定先平抛垫底来减少截流水深。”
  三峡工程凝结了设计者和建设者们无尽的心血,而工程背后,更离不开一百多万移民默默的奉献与支持。十几年间,湖北和重庆20个区市县的127万移民舍小家,顾大家,陆续搬离世世代代居住的家乡,迁往上海、广东、山东、江苏、浙江、湖南等地。三峡移民对故土的依依惜别成就了全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也成为一段感动中国的难忘记忆。
  湖北秭归移民胡正浩说:“虽然我们人告别了长江,我们的纤绳丢进了长江,但是我总觉得我们的号子还要唱。”

  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北京正式签订,西藏宣告和平解放。协议规定,驱逐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出西藏,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巩固国防,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西藏人民享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多次通知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来北京商谈和平解放西藏事宜。1950年1月,中央政府正式通知西藏地方当局派代表到北京谈判西藏和平解放,但当时的西藏被反动势力控制,他们在国外势力的支持下购买军火,在西藏东大门昌都一线布防,企图以武力对抗。1950年10月,人民解放军强渡金沙江,一举解放昌都。
  1951年4月22日,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全权代表的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抵达北京,受到了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热烈欢迎。4月27日,十世班禅额尔德尼也率团从青海西宁来到北京,表达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愿望。经过一个月的友好协商,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即《十七条协议》在北京正式签订。
  西藏和平解放协议签定以后,中央军委发布了进军西藏的命令。以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为主体的各路进藏部队陆续由四川、青海、新疆、云南,分四路向西藏进军。
  1951年10月26日,人民解放军根据《协议》规定进驻拉萨。至此,除台湾省以及一些沿海岛屿外,中央人民政府实现了祖国各地、各民族的大统一和大团结,西藏的历史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瞿秋白

  1935年6月18日,福建长汀西门外罗汉岭下,36岁的瞿秋白身着中式黑色对襟衫、白色及膝的裤子,从容不迫地缓步走向位于长汀中山公园的刑场。他一路用俄文高唱《国际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革命胜利万岁!共产主义万岁!”到达刑场后,瞿秋白盘膝坐在一处草坪上,对刽子手点头说“此地甚好”,随后慷慨就义。瞿秋白的女儿瞿独伊每当唱起《国际歌》就会想到父亲。
  瞿独伊说:“那时候我很小,他牺牲的时候我哭出病来了,我始终想不明白,儒雅的书生和壮烈的革命者,哪一个是我的父亲。”
  瞿秋白1899年生于江苏常州,1917年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并加入李大钊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之后于1922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0年冬,21岁的瞿秋白踏上了前往莫斯科的列车,以《晨报》特约记者的身份到俄国实地考察,在那里,他曾经两次见到革命导师列宁并聆听他激情澎湃的演讲。瞿秋白说,他要给苦难的中国“辟一条光明的路”。
  1922年底,瞿秋白回国担任《新青年》等刊物的主编,这一时期,他发表了大量政论文章,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出开创性的贡献。瞿秋白还把在莫斯科听到的《国际歌》曲谱带回祖国,并翻译成中文。
  翻译《国际歌》时,瞿秋白选择音译“英特纳雄耐尔”这个单词,他希望国人在唱到这个词的时候,能够和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发出同样的声音。
  1927年8月,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急关头,28岁的瞿秋白主持召开了“八七会议”,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重要贡献。1931年,瞿秋白来到白色恐怖笼罩的上海,和鲁迅并肩战斗,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在此期间,鲁迅曾亲笔写下一副对联赠给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1935年,红军长征后,患有严重肺病的瞿秋白留守江西瑞金坚持游击战争,后在转移途中不幸被捕。英勇就义前,瞿秋白最后唱了一次自己翻译的《国际歌》。
  噩耗传来,病中的鲁迅强忍着悲痛和愤怒,为瞿秋白奋笔写下一副挽联: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家。

  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入党誓词

  1927年10月15日晚,在湖南省炎陵县水口街叶家祠的阁楼上,毛泽东举起握着拳头的右手,亲自带领陈士榘、赖毅等6名新党员进行入党宣誓。
  阁楼的桌上点着一盏煤油灯,房间里只有几条长板凳,靠北墙放着一张四方桌,桌面上压着两张下垂的长方形红纸。一张纸上写着中国共产党的英文缩写“CCP”,另外一张纸上写着毛泽东亲自撰写的入党誓词:“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常瑞卿说:“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同志就非常重视入党仪式,特别是仪式当中的入党宣誓,这个宣誓仪式使党员还有新加入的共产党人坚定了党性的信念,加强了党和军队的建设,使我们入党的程序更加完善,入党手续更加规范。”
  毛泽东写的这份24个字的入党誓词,一直没有发现文字记载,直到1951年7月,时任内务部长的谢觉哉到革命老区江西慰问时,看到了老红军贺页朵上交的珍藏了20年的入党誓词。泛黄的布片最上面写的是“CCP”,下面从右到左写了24个字的入党誓词。因为识字不多,贺页朵还写错了6个字。
  时任江西省永新县人武部政委郭亮说:“在当时白色恐怖的年代,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地屠杀共产党员,贺页朵同志能够把自己的姓名和入党地点写在入党誓词上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一旦被发现,将会面临着杀头的危险,自己的家人、亲朋好友都将面临灭顶之灾。”
  贺页朵清楚地记得,1931年1月25日晚上8点多,乡农会黄主席带着两个赤卫队员来到油坊,他们挡严门窗,点起3盏桐油灯,举行了宣誓仪式。那天晚上直到半夜,贺页朵依然毫无睡意,他起身将铺床的土布剪下一块,把说过的誓词工工整整默写下来。
  贺页朵四孙贺佐武说:“为了严守党的秘密,他就把入党宣誓书用油纸层层包好,放在油榨坊的屋檐下,我爷爷就是坚信革命一定能胜利。”
  三年后,因为在战斗中负伤,贺页朵没能跟随红军长征,也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但他一直精心地保护着自己的入党宣誓书。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派慰问团到南方革命老区慰问,贺页朵才将那份珍贵的入党誓词交给了慰问团负责人。
  贺佐武说:“我爷爷也经常跟我们说,做人要不怕吃亏,做事要不怕吃苦,要老老实实做人,永远跟党走。”
  1982年,党的十二大将入党誓词精炼概括,首度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并明确规定:“预备党员必须面向党旗进行入党宣誓”,总共12句80字的入党誓词也一直沿用至今,成为每一个共产党员庄严的承诺。

  红军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上旬,长征途中的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地区,向红四方面军靠拢。与此同时,国民党调动几十万大军南追北堵,妄想把红军歼灭在大渡河以南。
  为彻底粉碎敌人的企图,5月24日,红军先遣队突然袭占大渡河南岸安顺场渡口,次日强渡大渡河。但由于追敌迫近,加上缺乏渡河工具,全军两万多人马全部渡河至少需要一个月。在此生死关头,中央军委果断决定兵分两路,夹江而上夺取240里外的泸定桥,保证大军渡江。
  得知红军在安顺场强渡成功后,国民党也紧急调遣川军两个旅增援泸定桥。5月28日,在红4团向泸定桥急行军的时候,对岸川军也在向泸定桥行进,红4团几乎是在与敌人隔河赛跑。
  兵贵神速,谁先到一步,谁就会占得先机。中央红军迅速作出反应:提前一天夺桥!命令,也由“十万火急”变成了“万万火急”。
  时任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巡视员王敬群说:“它这个路不好走,大山这边是河,就这一条路高高低低,有石头尖尖。白天走,晚上走,还得跑步走,边走边打,才到达泸定桥西头。”
  然而,当急行军的战士们赶到泸定桥时,才发现桥面上大部分的木板已经被敌军撤掉,只剩下13根碗口粗的铁链在风中摇荡。
  5月29日下午4点,夺取泸定桥的战斗正式打响。由22名突击队员组成的夺桥突击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奋力攀上湿滑的铁链,向对岸发起进攻。
  王敬群说:“他们就是爬这个铁索,前面的连爬索打仗夺桥,第二个连扛着桥板,一前一后搭着桥板。”
  就在突击队正要接近对岸桥头时,敌人突然点燃了预置在桥头的木板,霎时大火漫天,浓烟滚滚。突击队员们奋不顾身冲进火海,迅速扑灭大火,夺取并控制了泸定桥。
  从强渡大渡河到飞夺泸定桥,长征中的红军再一次展示了绝处逢生的生存能力和战斗力,不仅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也创造了人类挑战极限的奇迹,为中央红军继续北上开辟了通道,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