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二十五)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合新闻 03版: 少年作家 04版: 特 刊

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二十五)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选取革命斗争时期、共和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社会主义新时代关键性历史瞬间,重现每一个经典瞬间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勇气、智慧以及背后的历史抉择。本报将持续撷取精彩内容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开发北大荒

  1947年,按照党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重要指示,一批来自延安等革命根据地的“拓荒者”来到黑龙江,拉开了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序幕。从1958年起,北大荒进入大规模开发时期,数万名解放军复员官兵、知识青年和革命干部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怀着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豪情壮志来到北大荒。1968年,刚刚高中毕业的梁晓声成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兵团战士”。
  梁晓声说:“心里的想法就是,不管它是什么地方,不管我去了将吃什么,做什么,不管那里冬季有多冷,不管我从事的劳动是什么,我必须去。”
  这个被称为北大荒的黑龙江垦区,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处在冰霜期,极端低温可达零下40℃。要在这样的荒原种出粮食,艰难程度常人难以想象,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当年北大荒知青谷雪琴说:“啥也没有,大草甸子、大黑瞎子、大野猪、大灰狼有的是。部队上拉了一个帐篷来,女的一个帐篷,男的一个帐篷。上山去伐了树来,搭上床,上头住人,下头流水。”
  在开垦的最初岁月里,北大荒人经历过一亩地里播下33斤种子,最后只收获26斤半小麦的酸楚。让人欣慰的是,黑土地最终没有辜负豪情满怀的北大荒人,他们终于唤醒了沉睡的高山,眼看着荒原上长出绿色,又转为金黄。梁晓声至今难忘,那一望无际的麦子像海一般壮观的景象。
  梁晓声说:“我们第一次参加麦收,心里不知道这块麦地究竟有多大,就认为第一波顶端一定是尽头。割了一天半的时候,终于割到坡上去了,往下一看,下坡还有这么长,你不知道这个地到底有多大。顺着下坡又割过去,割到第二个波浪的波头时,突然觉得还有,就问老战士,这什么地?头在哪呢?老战士告诉我们这是波浪地。你不可能不喜悦,那么金黄一片的麦海。”
  1987年,从北大荒走出的词作家王德将亲身感受融入创作,与作曲家刘锡津共同创作了《北大荒人的歌》,用淳朴的语言和真情实感写出了北大荒人对那一片黑土地的无尽深情。
  刘锡津说:“北大荒精神,说白了就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北大荒人有一个说法,叫献完了青春献终身,献完了终身献子孙。”
  几代垦荒人脚踏黑土地,卧冰爬雪,用青春和热血把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建设成祖国的大粮仓。如今,虽然那段岁月早已远去,但从深情的歌声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当年拓荒者们开天辟地的勇气以及对这片黑土地深深的热爱。

  一大代表邓恩铭

  1931年4月5日,正是清明节前一天。此时的济南,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在纬八路侯家大院刑场,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身负镣铐,与其他21名共产党员一起高唱《国际歌》,从容就义。
  邓恩铭1901年出生于贵州省荔波县一户贫苦的水族家庭。1918年,依靠在山东的亲戚资助,邓恩铭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中学。五四运动爆发后,邓恩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他的爱国情怀与组织能力得到一致认可。在那里,邓恩铭还结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就包括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王尽美。
  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校长逄坤敬说:“当时省立一中传播新思潮新文化的刊物广为流传,特别是民主科学新思想引起邓恩铭极大的兴趣。在和同学们交流探讨时,邓恩铭独到的见解和浓重的贵州乡音,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1921年春,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作为主要成员,邓恩铭一边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实际问题,一边全力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
  1921年7月,邓恩铭和王尽美作为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代表,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邓恩铭是13名一大代表中年纪最轻也是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
  1922年1月,邓恩铭远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受到列宁的亲切接见。回国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工人革命运动中。1925年11月,邓恩铭被北洋军阀逮捕入狱,遭到残酷折磨。
  中共济南市委党史研究院科研处处长邱存梅说:“父亲邓国崇赶到山东,看到不成人形的儿子,老泪纵横,苦苦地规劝儿子跟他回贵州老家。但是邓恩铭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坚守初心,万般无奈之下,父亲只好一个人独自返回贵州,谁知这一别竟是永诀。”
  邓恩铭生命的最后三个年头都是在监狱中度过的。1928年12月,由于叛徒出卖,邓恩铭在济南再次被捕入狱。虽然酷刑重病交加,但却无法消磨邓恩铭的意志,在狱中他先后领导了两次绝食斗争,组织了两次越狱行动。
  1931年4月5日,国民党当局以“意图颠覆国民政府”的罪名对邓恩铭处以死刑。临刑前,邓恩铭强忍着病痛给母亲写下诀别书信: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

  袁隆平荣获新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1981年6月6日,国家科委、农委在北京联合召开授奖大会,授予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袁隆平等人特等发明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颁发的第一个特等发明奖。袁隆平一生都在和土地打交道,一生都在为水稻的高产优产上下求索。
  2004年获得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时,袁隆平说:“我现在还有两个心愿:一个心愿就是第三期的超级稻,这一个目标要实现。如果这个实现,增产的粮食每年可以多养活7千多万人口。还有一个愿望,就是把杂交稻推广到全世界。”
  籼型杂交水稻是我国农业方面的一项重大发明,1964年开始研究,经过袁隆平等全国有关单位的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先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随后又研究解决了繁殖制种和栽培技术,为大面积推广创造了条件。
  从1981年杂交水稻成果在全国获得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之后,袁隆平又连续获得众多国际性科学大奖,被誉为“当代神农”和“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中国人不但能养活自己,而且能为其他发展中国家,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贡献。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曾经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是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2008年3月,袁隆平获得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袁隆平说,堪称影响世界的华人,应该是那些对世界经济、社会乃至观念上产生巨大影响的人,自己还要继续努力。
  袁隆平说:“八个字吧,叫做‘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我认为,我们搞实际工作的,汗水也就是实践是最重要的,书本很重要,电脑也很重要,但是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电脑里面也种不出水稻,只有在试验田里才能种出水稻。”

  新中国第一次打破世界纪录

  1956年6月7日,中苏举重友谊赛在上海卢湾区体育馆举行,位于场中央的举重台上赫然标注着由美国运动员温奇创造的最轻量级挺举132.5公斤世界纪录。3000多名现场观众和无数国人热切期盼中国选手能够创下佳绩甚至打破世界纪录,从而让新中国在国际体育舞台上扬眉吐气。年仅20岁的陈镜开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队最后一个登场,他向裁判要了133公斤。
  裁判的三盏白灯同时亮起,陈镜开成功举起了133公斤的杠铃,中国体育史上的第一个世界纪录从此诞生,实现了中国体育在世界纪录中零的突破。
  陈镜开说:“我在这次比赛里边,能够以133公斤的成绩打破双手挺举的世界纪录,这首先应该归功于党和国家对我的培养,归功于苏联同志精心的指导,也和同志们对我的关怀鼓舞是分不开的。虽然我已经打破了世界纪录,但是我绝不自满,因为这仅仅不过是一个开端。”
  1956年11月,陈镜开又连续打破两项世界纪录,但由于这几次世界纪录都是在国内创下的,一些西方国家拒绝承认。对此,陈镜开保持沉默,他继续苦练,等待证明自己的机会。1957年8月,第三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在莫斯科举行,中国举重队第一次站到国际大赛的舞台上。
  两次试举后,陈镜开以130公斤名列第二,第三次试举只要举起136公斤就可以打破世界纪录,但是他向裁判要了140公斤。临上场前,陈镜开给队友留下这样一句话:“反正是杠铃底下找人!”
  原国家举重队队员赵庆奎说:“什么叫杠铃底下找人呢?就是说,要不就举起来,要不就让它给我砸趴下了。当时他说完杠铃底下找人,讲了这么一句话,你在后边注意一点,如果真是把我砸倒在那儿的话,你赶紧把我搬上来。”
  最终,体重只有56公斤的陈镜开成功地举起了140公斤的杠铃,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
  陈镜开说:“从零开始,每破一次世界纪录又从头来了,我又想办法锻炼,练到破第二个世界纪录。你能够每一次比赛都赢你自己,那世界冠军这条路就是一起走过了,这个路口就是世界纪录,那个路口就是世界冠军。如果你能够这样,那就是必行之路,所以我自己就要求自己,每一次都应该自己赢自己。”
  从1956年到1964年九年的时间里,陈镜开先后十次打破世界纪录,成为一个时代奋勇拼搏的象征。曾经有一位记者问陈镜开,是什么力量让你把这么重的杠铃举起来的?他自豪地回答:“我是用6亿人民的力量举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