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三十一)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合新闻 03版: 柯·风 04版: 特 刊

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三十一)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选取革命斗争时期、共和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社会主义新时代关键性历史瞬间,重现每一个经典瞬间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勇气、智慧以及背后的历史抉择。本报将持续撷取精彩内容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全国劳动模范时传祥参加群英会

  1959年10月26日,正值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全国群英会在刚刚落成的人民大会堂召开,6500多名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汇聚一堂,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与各位劳动模范一一握手。当刘少奇走到一位身穿劳动服、憨厚朴实,却显得非常紧张的“大个子”工人面前时,他一把握住对方结满老茧的手。
  时传祥说:“刘少奇主席拽着我的手和我握手。他说,你是老时吗?现在咱们清洁队的生活怎么样?我当时心里非常高兴。”
  被刘少奇称作“老时”的正是掏粪工时传祥。他14岁逃荒流落到北京,当起了掏粪工。新中国成立后,时传祥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人生,他进入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工作,很快就成为单位里的先进人物。
  军事史专家徐焰说:“运输工具改善之后,时传祥合理计算工时,挖掘潜力,领导全班由过去每人背50桶增加到80桶,他自己每班背90桶,使管区的居民享受到清洁优美的环境,受到人们普遍尊重。”
  时传祥不怕苦、不怕累、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1958年他当选为北京市政协委员,195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在参加全国群英会一年后,时传祥向前来采访的媒体记者说起刘少奇和他的那段亲切谈话时,依旧激动不已。就是在这次对话中,刘少奇握着时传祥的手说:“你掏大粪是人民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
  时传祥说:“再一个就是问我们文化学习怎么样。我说大家的学习都挺好,就是我差点劲,他说老时你怎么差点劲呢?我说我以前家里穷没念过书,15岁以前,在‘粪霸’那儿待了21年,一天学没上过,就掉了眼泪了。少奇主席说,不要难过,老时,现在学习还不晚,你才40多岁,现在我60多岁了每天还学习呢,应当克服种种困难,自个学习好,把全队应当都给带动起来。”
  那次交谈后,刘少奇把身上一支英雄牌钢笔送给了时传祥,并鼓励他学习文化。两个月后,从未上过学、已经44岁的时传祥用刘少奇送给他的钢笔,写下了人生中的第一封信。在信中,时传祥写道,今后一定会更听党的话,更努力地工作。此后,全社会都掀起了一股向时传祥学习的热潮。时传祥的儿子时纯利说,当时,人们几乎是排着队去父亲所在的清洁队工作学习。
  1975年5月19日,60岁的时传祥在北京去世。临终前,他把孩子们都叫到身边,对他们说:“我掏了一辈子大粪,旧社会被人看不起,但我对掏粪是有感情的。我向主席汇报工作时说,各行各业都需要有人接班,我唯一的一个愿望就是你们接好我的班,这个班不是我个人的班,这是党和国家的班。”

  西气东输工程正式开工

  2002年7月4日,西气东输工程正式开工,标志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和能源结构调整迈出重大步伐。从此,一条西起新疆塔里木气田,东至上海黄浦江畔,途经10省区市近4000公里的管道干线最终铸成气贯神州的能源大动脉。
  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能源工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能源结构极不合理,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发展清洁能源、调整能源结构迫在眉睫,天然气能源开始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然而,资源在西,需求在东,一场横跨中国的能源输送,已势在必行。1998年9月17日,新疆克拉2气田的横空出世,为西气东输工程的上马提供了坚强的现实支撑。
  克拉处理站党支部书记卢庆庆说:“当年我们发现了克拉2气田以后,才开始讨论西气东输。2100个亿(方天然气),你想,每年产100亿(方天然气)可以产好多年。”
  2004年10月1日,西气东输一线工程全线建成投产,这条横跨东西的能源大动脉,极大地促进了西部及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将中国带入一个全新的“天然气时代”。
  上海市发改委原副主任周亚说:“据测算,西气东输实施十年来,一共累计供应上海19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如果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话,可能会超过5000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这个对应对气候变化、改善气候变暖的趋势,有很大的贡献。”
  今天,这场以天然气为主角的“乾坤大挪移”,正成为全世界距离最长的管道工程,也是惠及人口最多的基础设施工程。它跨越千山万水,输至千家万户,融入了近4亿中国人的生活,成为一个奔跑向前的大国不可或缺的动力。

  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根据形势的变化,立即做出进入东北建立根据地的决定,随即展开艰苦卓绝的开发和建设。1948年,中央决定从苏联进口拖拉机在北大荒垦地种田,并在黑龙江北安农垦举办拖拉机手培训班,18岁的梁军突破重重阻力第一个报名,她也成为当时70多名学员中唯一的女性。梁军对教导员说,苏联女孩子能干的,她也能干。
  梁军说:“就去看电影了,看的那个苏联的 《巾帼英雄》,主人公叫芭莎。和平环境,她就开着拖拉机种地,战争年代,她就开着坦克和敌人战斗,中国妇女能像苏联妇女那样多好。”
  梁军1930年出生于黑龙江省明水县一个贫苦家庭,原名“梁宝珍”,后来她自己做主改名梁军,她说,那意味着她要像军人那样去工作、去战斗,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冰天雪地的北大荒学习两个多月后,梁军和她的同学将三台苏式纳齐拖拉机开了回来。从此,在北大荒广阔的原野里,梁军开始实现自己为祖国拓荒的梦想。
  梁军说:“前面开着拖拉机,后面一帮人在那看,(说)这大姑娘还开火犁呢。我觉得我不单是翻身解放了,而且能掌握现代的机械动力了。”
  使用拖拉机开荒后,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那一年,梁军他们的粮食单产在整个东北地区达到了第二。1949年12月10日,梁军作为我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亚洲妇女代表大会。第二天,报纸上就刊登了梁军的故事,她的事迹一下子传遍了大江南北。1950年,梁军作为劳动模范,在北京接受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梁军说:“1950年,我上北京开劳模会,是代表集体的,我是以女拖拉机队长的名义参加北京劳模会,所以我感到无上光荣,心情特别高兴。”
  1950年6月,以梁军名字命名的新中国第一支女子拖拉机队成立。从此,梁军率领的女子拖拉机队纵情驰骋在北大荒的原野上。1959年11月,当首批东方红-54型国产拖拉机运抵黑龙江时,梁军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跳上去兴奋地兜了一圈。
  梁军说:“过去我是开 ‘联合国’的,哪国都开,是比较先进,但是人家先进毕竟是人家的,所以那时候1959年(中国第一台拖拉机)‘东方红’一出来,我比什么都自豪,比什么都高兴。”
  梁军驾驶“东方红”拖拉机这一幕被在场的一名记者拍了下来,沉浸在喜悦当中的梁军并不知道,她飒爽的英姿将被永久地定格在第三套人民币的一元纸币上,成为几代中国人共同的记忆。
  梁军说,那不是她一个人的荣誉,她只是开发建设北大荒的一名普通劳动者,她是那个火红的年代中全国劳动人民的代表,是新中国妇女形象的代表。梁军的一生见证了新中国的变迁与发展,她说,她的青春无怨无悔,如果有来生,她还要做一名拖拉机手,为祖国耕耘拓荒。

  马可和他创作的抗日救亡歌曲

  1937年9月初,在河南大学上学的马可带着由他发起成立的“怒吼歌咏队”演出归来,刚进校门就听说他敬慕已久的作曲家冼星海来到了学校,于是迅速加入他们的巡演队伍。随后,开封古城里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街头巷尾,广场学校,到处群情激昂,呼声震天。
  1935年9月,17岁的马可考入河南大学化学系,他喜欢化学,也热爱音乐,但每天想得更多的还是如何抗日救亡。
  马可的女儿马海星说:“拯救老百姓,拯救祖国,他从小有这样的一个志向。他算是在音乐上有些特长,又会拉二胡什么的,就在学校组织了一个‘怒吼歌咏队’。”
  此时,日军已经占领安阳,豫东、豫北多个县市相继沦陷,逃难的人群不断涌入古城开封。马可再也无法说服自己,俯身于风雨飘摇的书桌。
  马海星说:“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是跟着学校南迁,继续学业;另外一个就是不再学习了,全身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他当时选择的是这条路。”
  1937年12月,马可和其他进步同学一起组成“河南抗敌后援总会巡回话剧第三队”,走出校园,去前线宣传抗战。在黄河岸边颠沛流离的车辙路上,在豫西南大大小小的村庄,总是能见到马可和他们宣传队的身影。两年后,马可辗转来到延安,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鲁艺音乐系。
  在鲁艺,马可开始学习了解各种各样的民间音乐,并深入田间地头,向广大的劳苦大众取经。随后,马可创作出 《南泥湾》《夫妻识字》《白毛女》 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革命的歌声从延安一路传播,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作曲家乔佩娟说:“如果我们的作曲家们都像马可同志这样,写出老百姓一听就高兴、一听就感动、一听就激动、一听就振奋的曲子,那才叫了不起的人民音乐家,而马可就是这样的音乐家。”
  1976年7月,一生创作出无数鼓舞人心歌曲的音乐家马可因病去世。病重时,他给五个子女写了一封信,信中写到:“我对你们的希望,已经通过我们一生的道路表达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