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三十三)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合新闻 03版: 柯·风 04版: 特 刊

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三十三)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选取革命斗争时期、共和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社会主义新时代关键性历史瞬间,重现每一个经典瞬间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勇气、智慧以及背后的历史抉择。本报将持续撷取精彩内容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抗战歌曲《松花江上》

  1936年12月9日,西安一万多名学生和各界群众走上街头,举行大规模请愿游行,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将军奉命前来劝阻时,请愿队伍中有人高声唱起一首歌曲———《松花江上》。
  当年,游行队伍里作为学生代表与张学良对话的李连璧回忆,这首《松花江上》让张学良大为动容。李连璧说:“这个时候他就讲,我在一个礼拜内,会以实际行动来回答你们的要求,希望你们相信我。如果说我不实现我的诺言,你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处我张学良于死地。”
  含泪而返的张学良几天后就与杨虎城一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就在几个月前,西安省立二中国文教员张寒晖刚刚创作完成让人闻之落泪的《松花江上》。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歌曲作者一生从未到过东北,歌曲中那令人肝肠寸断的旋律,用的是张寒晖老家———河北定县秧歌中凄惨的“大悲调”,从妇女哭坟的腔调中变化而来。
  试唱歌曲时,连张寒晖自己也忍不住失声痛哭,旁边的学生和流浪民众跟着哭成一团。《松花江上》先是在西安省立二中传唱,随后,张寒晖带领学生到西安的城墙上、街头中去演唱,不久便传遍了背井离乡的东北军。
  1937年,周恩来代表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出席东北军军官会议,他亲自指挥与会代表唱起《松花江上》,全场军官热泪盈眶。有人举起拳头说,一定要打回老家去!从此,《松花江上》逐渐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点燃了全国民众的爱国热情,鼓舞更多的人走上抗日战场。

  全国劳模郝建秀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为了尽快恢复生产,各大纺织厂都要招收一批工人。13岁的郝建秀积极报名,当年9月就来到青岛国棉六厂细纱车间,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纺织工人中的一员。由于认真学习、刻苦钻研,郝建秀不到16岁就摸索出改进整个纺织业技术的“细纱工作法”,成为全国纺织系统的一大创举,“郝建秀工作法”也迅速在全国得到推广。
  郝建秀的工作法有什么好处呢?纪录片《郝建秀工作法》中提到:该工作法能为国家创造大量的财富,如果全国的细纱工人都实行了这套科学方法,也达到郝建秀的水平,那么全国一年就可以增产44460件纱,这笔数目足可购买68架战斗机,会使祖国增加国防建设的力量。
  1951年,郝建秀被授予全国工业劳动模范称号,并应邀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在国庆宴会上,郝建秀代表纺织工人向毛泽东主席敬酒,毛主席鼓励她“好好学习,和大家一起干”。此后,郝建秀更加努力学习文化知识。1952年,她成为山东大学工农速成中学首届学生,1954年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工农速成中学,1958年考入华东纺织工学院。
  郝建秀大学毕业后,纺织部的领导找她谈话,了解她今后工作的想法。郝建秀表示,希望工作能和学习的专业接近一点。领导尊重她的意见,安排她回青岛国棉六厂任技术员。此后,郝建秀虽走上领导岗位,但依然保持工人本色,经常深入劳动生产第一线。
  新中国成立之初,各行各业百废待兴,“郝建秀工作法”的推广,大幅提升了纺织工人的工作效率,对当时国民经济的发展乃至正在进行中的抗美援朝都具有重大意义。有人说,郝建秀是纺织大军的火车头,一个人改变了整个纺织业,可郝建秀说,她只是新中国纺织战线上一名普通的劳动者,如果说他们那一代人身上有什么共同之处,那就是:对工作无私奉献,对祖国一腔热忱。

  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全线正式通车

  1976年7月14日,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全线正式通车,并正式移交给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两国政府。坦赞铁路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援外成套项目之一,也是中非友谊最有力的见证。1972年拍摄的纪录片《坦赞铁路在建设中》,生动地记录了坦赞铁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
  上世纪60年代,非洲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也都相继独立,它们迫切需要经济上的独立来支持政治上的独立。坦赞两国领导人曾向世界有关国家请求援建一条连接两国的铁路,但相继遭到拒绝。1965年2月,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访华,陪同尼雷尔访华的时任中国驻坦桑尼亚使馆一等秘书周南回忆,当时,尼雷尔的心情忐忑不已。周南说:“来的路上是我陪他来,很忐忑。他说我提出请求的时候,心跳得很厉害,不敢出气,怕又碰钉子,没想到我们(中国)方面很痛快地答应了。”
  毛泽东主席在与尼雷尔总统会谈时说:“你们有困难,我们也有困难,但是你们的困难和我们的不同,我们宁可自己不修铁路,也要帮你们修建这条铁路。”1967年9月5日,中国与坦桑尼亚、赞比亚签署了由中国援助修建坦赞铁路的合作协议。1970年10月,坦赞铁路正式开工。
  坦赞铁路沿线地形复杂,途经的非洲南部地区,布满河流与沼泽,其间还要穿越深山峡谷,施工条件异常困难,中国援建工人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中坦赞三国人民奋战在铁路施工线上,用真诚、汗水和生命谱写了一曲不朽的赞歌。1976年,坦赞铁路全线顺利完成工程收尾和设备安装配套工作,整个建设只用了5年零8个月。一位西方工程师在参观坦赞铁路后,感叹地说:“只有修建过万里长城的民族,才能修建出如此高质量、高标准的铁路。”
  坦赞铁路建成后,极大地促进了两国的交通运输和经贸往来,时至今日,它仍被非洲人民亲切地称为“自由之路”“友谊之路”,成为见证中非友好的不朽丰碑。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

  1953年7月15日,中国第一座汽车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吉林省长春市奠基,新中国汽车工业从此起步。当天上午9点整,奠基典礼大会在鼓乐齐奏、鞭炮齐鸣声中开始。主席台两侧塔吊上的两面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的时候,全场掌声雷动,欢呼声此起彼伏。
  纪录片《第一辆汽车》中对该场景是这样描述的:建设者们在这里宣誓,他们将在三年中,完成这光荣的使命,在这块基石上刻着我们毛主席的题字“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
  1949年12月,当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礼炮还在亿万人耳边回荡时,毛泽东主席便为新中国描绘出一幅民族汽车工业的宏伟蓝图。在首次出访苏联参观斯大林汽车厂时,他对随行人员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大工厂。”
  1953年6月,毛泽东签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指示》,并亲自为一汽奠基题词,建设新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从此被列入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此后,来自天南海北28个省(市、自治区)的上万名建设者齐聚长春,一汽集团原副总经济师冯云祥就是其中一员。冯云祥说:“那时候厂舍还没建起来,50年代的时候住的是小房,是个小平房,到什么程度?4月份刮大风,外面刮大风,里边刮沙子。外边下大雨,里边下小雨。很荒凉,很艰苦,但是没有人掉队。当时有个信念,就是要建设中国第一个汽车制造厂,一切都为了这个。”
  三年间,建设者们用忘我的拼搏将梦想变成现实,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披红戴花驶下装配线。从此,一汽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当第一批解放牌卡车开上长春街头的那一天,成千上万的市民像过节一样穿上新衣服、涌上街头,争先目睹国产汽车的风采。首批下线的解放牌卡车一共12辆,于丰年是被选中驾驶新车的司机中最年轻的一位。于丰年回忆:“当时选中之后心情不一样,感到我是中国人,开中国人特别是一汽制造的汽车,心中那种无限的高兴,用语言不好表达。”
  从1956年开始,解放牌卡车源源不断地从长春开往祖国各地,成为新中国建设不可或缺的生力军,而“解放”这个由毛泽东主席亲自命名的品牌,也从此开启了中国汽车制造的历史航程。

  我国大推力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1990年7月16日,中国新研制的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第一次试验性发射获得成功。它的试验成功,标志着我国的运载火箭技术和发射能力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
  1986年,国际航天界发生一连串事故,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的运载能力出现短缺。此时,我国科研人员提出研究设计“长征二号丙”加捆绑,也就是在加长的“长二丙”火箭周围捆绑4枚助推器,可以使火箭运载能力提高到近地轨道8.8吨,这样就可以承揽用航天飞机发射的大型卫星,从而将中国的运载火箭推向国际市场,这个火箭的别名就是“长二捆”。
  时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王永志凭着三页“长二捆”草图就拉到了第一单商业项目。1988年底,国家批准了这个项目,合同正式签订,而此时,距离合同要求的1990年6月30日前有一次成功的发射试验,只有18个月。王永志说:“美国人就不信你18个月能搞出火箭来,放到美国也得三四年,有人说别干了,风险很多,技术的风险,经济上的风险,还有政治上的风险。当时当院长,这个压力太大了,但是也得冒风险,院里班子的意见也很一致,干!”
  1990年6月29日,中国第一枚捆绑式火箭长征-2E 终于提前一天屹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这是中国首次突破助推器捆绑技术,首次研制成功推进剂利用系统和大型发射台等36项关键技术,为中国的运载火箭进入国际发射服务市场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件事办成意义很大。”王永志说,“中国的火箭用外国的资金把它做成了,2.5吨一下到9.2吨,提高3倍多,中国有大火箭了,中国航天也是国际级的了。这里同时还暗含中国启动载人航天工程,火箭已经有了!”
  在第一次发射搭载一枚澳大利亚模拟卫星和一枚巴基斯坦卫星升空之后,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又先后多次发射澳大利亚、美国等国的卫星,成功率超50%,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此迈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