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闻芋头香霜点柿子满树红有灵魂的阳春面夕照伫立黄昏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合新闻 03版: 柯·风 04版: 特 刊

有灵魂的阳春面

朱辉



  关于童年的记忆里,美食总会占据相当大的篇幅。小时候我住在上海,现在每每回忆起当年那一个个早晨,就会想到大饼、油条、咸豆浆、粢饭糕,它们并称上海早餐“四大金刚”。除此之外,小馄饨也是每家小吃店都有的品种。不过那是上世纪70年代,往往只有感冒发烧胃口不好,我才有机会吃上一碗小馄饨。至于大馄饨,更属于奢侈品,一年难得吃上一回。
  那时还有一种美食,每家小吃店都有,似乎很普及,却经常被忽视,那就是阳春面。
  光听名字,阳春面仿佛很高大上。如果对它一无所知,慕名上餐馆点上一碗,端上来时估计会大失所望。因为阳春面清汤寡水,除了面和汤,找不到什么别的内容。据说阳春面就是因此得名,白茫茫一片,啥也没有,犹如“阳春白雪”。另有一种说法,古时候阴历十月俗称“小阳春”,而阳春面曾卖十文钱一碗,故此得名。
  现在许多年轻人结婚后,小两口都不会做饭,唯一会煮的就是方便面。他们这样零基础学烹饪,其实很适合从做阳春面起步。
  水烧开,放入面条,煮个八九分熟。倒半碗开水,加入酱油、味精,放一点油,面汤就完工了。将煮好的面捞起来,放入面汤里,再撒上葱花,阳春面便制作完成。难度并不比煮方便面高多少,却也算学会了做一道品牌小吃。
  虽然阳春面又被称为“光面”,但从制作流程看,并非“光”得那么彻底,起码面汤上还撒着葱花。窃以为这些葱花就是阳春面的灵魂,能让人联想到春意,让它担得起“阳春”二字。物质极为匮乏的年月里,阳春面上依然要放无关饱饿的葱花,表明了人们内心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任何时候都没有改变。
  说起阳春面上的葱花,上世纪70年代大多是油炸成焦黑色,然后浇在面上。而如今的餐馆里,基本都是绿油油的葱花直接撒在阳春面上。油炸后的葱花,香气扑鼻,口感比较好,但现在大家都知道油炸容易产生致癌物质。相形之下,绿油油的葱花盖在雪白的面条上,视觉效果好得多,与“阳春白雪”的意境更为契合。以前阳春面里放猪油,同样出于健康考虑,现在放植物油者居多了。
  看视频网站上有人传授阳春面制作技法,有的熬5小时土鸡汤作为底料,有的放入各种值钱的浇头……这样可以提升档次,然而却不能称为阳春面了。阳春面就应该清清爽爽、干干净净,只要有葱花撒在上面,食客眼里就会一片春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