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四十二)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合新闻 03版: 少年作家 04版: 特 刊

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四十二)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选取革命斗争时期、共和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社会主义新时代关键性历史瞬间,重现每一个经典瞬间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勇气、智慧以及背后的历史抉择。本报将持续撷取精彩内容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习近平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2018年8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造福沿线国家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指出,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来的,也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占据了国际道义制高点。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2013年9月7日和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期间,先后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由此共同构成“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一带一路”建设在合作中不断发展,吸引着全球目光的同时,也让世界共享中国倡议的智慧成果。
  习近平说,共建“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是开放包容进程,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是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只要各国有意愿,我们都欢迎。
  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们要具备战略眼光,树立全球视野,既要有风险忧患意识,又要有历史机遇意识,努力在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航向。

  袁庚与蛇口工业区的建立

  1979年1月31日,大年初四。刚刚被交通部任命为香港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的袁庚接到通知,去中南海向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汇报工作。袁庚特意在随身的包里装了一份香港出版的地图,他铁了心,要在内地和香港间开一扇窗,希望中央能支持他在蛇口建立一个工业区的设想。
  袁庚说:“想在香港买块地建工厂,地贵!为什么我们不可以选靠近香港的地方?调查了一下之后,大家认为最好的就是这个地方(蛇口)。”
  李先念听完报告后立即批示:“拟同意,就照此办理”,并在地图上划出了整个南头半岛的面积。但袁庚考虑到这一大片土地所需的资金是天文数字,万一试验失败,影响太大,最终,他用红色铅笔在地图上点出半岛最南端一块只有2.14平方公里的地方———蛇口。
  1979年7月8日,一片荒山野岭的蛇口轰然响起填海建港的开山炮,这座与香港隔海相望的边陲小镇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块试验田。1981年3月的一天,袁庚坐船从香港赶回蛇口,看着一波又一波的海浪,他写下“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
  此后,蛇口陆续出现工程招标、人才公开招聘、商品房改革等新鲜事物。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第一家股份制银行、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等24项全国第一均脱胎于蛇口,而这些“第一”多数沉淀为日后中国市场经济的常态。面对从全国各地来到蛇口的人,袁庚曾说:这里是“不改革者不入此门”。
  1984年3月底,袁庚受邀在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作报告,介绍蛇口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作完报告的第二天,《人民日报》 在头版头条刊登了报告全文,“蛇口经验”从此闻名全国。随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文,决定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1984年10月1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三十五周年的庆典大会上,蛇口工业区的彩车载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从天安门前驶过,这句口号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

  北京工人体育场建成

  1959年8月31日,北京工人体育场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这是当时我国最大的一座综合性体育场,也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大庆时北京著名的“十大建筑”之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十年里,国内一直没有一座像样的大型体育场。时任全国总工会主席赖若愚向首任国家体委主任贺龙提议,全国总工会刚好有准备上交中央的全国工人会费,是否能用这笔钱建一个体育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经贺龙请示,中央很快批复了建体育场的计划。最终,全国总工会出资1400万元,北京市总工会出资300万元,仅用11个月零13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全部工程,并将体育场定名为“北京工人体育场”。
  1959年10月13日,北京工人体育场建成一个多月后,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这里举行,可容纳8万人的北京工人体育场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全国人民的面前。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体委主任贺龙满怀激动的心情在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上致开幕词。他说,党中央和毛主席从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和远大前途着眼,一再指示要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也成为新中国体育工作的重要指针。
  第一届全运会后,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七届全运会又相继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1990年9月,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工人体育场拉开大幕,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大型综合性国际赛事。此后,北京工人体育场又先后举办了众多重大的国内国际赛事,经历过无数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也见证了新中国体育从弱到强、不断蓬勃发展的光辉历程。

  中国第一座原子反应堆回旋加速器运转

  1958年8月30日,中国第一座原子反应堆回旋加速器开始运转,标志着我国已进入原子能科学研究和应用阶段。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刚刚成立的新中国面临西方的重重经济封锁和核武器威胁,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作出大力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这一天,也成为中国正式下决心研制原子弹的起始日。
  原二机部部长刘杰说:“在这次会议上,李四光介绍了中国铀矿地质的情况,钱三强介绍了中国核科研的情况。”
  钱三强的秘书葛能全回忆:钱三强从研究所带了一个盖革计数器,李四光从他的矿石里找了一块含有铀的矿石。钱三强把盖革计数器电源接通,慢慢靠近那个(矿石),听见嘎嘎嘎的声音,就表示这块石头是有放射性的。谈话结束后,(大家)站起来,毛主席说:“为我们中国的原子能事业干杯!”
  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本国核力量后,核物理学家钱三强成为规划的制定人。在他的带领下,一大批科学家投入到原子反应堆的建设中。1958年6月,我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建成。1958年9月27日,“一堆一器”在北京正式移交生产,标志着我国已经跨进了原子能时代。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而被誉为“原子弹之父”的钱三强却没有出现在新疆罗布泊,而是像往常一样,去二机部的办公室上班。
  刘杰回忆道:“16日上午,钱三强到我那儿去。我说,原子弹今天要爆炸,也有不成功的可能。这个时候钱三强含着眼泪表示,会成功的,会成功的。”
  以“一堆一器”为起点,新中国很快突破了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从零起步,发展出核物理、同位素技术等八大学科,为我国核领域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照亮了中国人“永不受制于人”的强国梦想。

  塞罕坝的春天

  1962年,党中央决定在塞罕坝建立大型机械林场,来自全国各地的369名年轻人积极响应号召,毅然挺进位于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塞罕坝,用青春和汗水向沙漠发起挑战。
  历史上,塞罕坝水草丰美、森林茂密、鸟兽繁多,但由于近代以来近百年的乱砍滥伐,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已经退化为高原沙地,漫天黄沙直接威胁到180公里外的首都北京。于是,当年塞罕坝的第一代护林人,在这片沙地荒原上开始了改天换地的森林再造工程。
  原塞罕坝机械林场干部任仲元说:“那时候真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那种感觉,舍我其谁啊!”
  原塞罕坝机械林场干部李秀珠说:“工地住的是什么呢?就是马架子窝棚和帆布帐篷。九月份就已经下雪了,人们在铺上住,被窝边上都结了霜。”
  由于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的经验,塞罕坝林场建立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成活率不足5%,第二年成活率不足8%。然而,接连不断的挫折反而激起了护林人更加高昂的斗志。1964年春天,塞罕坝迎来了决定林场生死存亡的“马蹄坑大会战”。
  这场大会战,一次造林688亩,成活率超过95%。望着茁壮成长的幼苗,很多人喜极而泣。这场大会战,也成为今天塞罕坝百万亩林海的起源。塞罕坝林场第一代建设者、原总场党委副书记梁谦记得,第一任场长刘文仕曾一遍遍给大家描绘塞罕坝的未来。
  梁谦说:“(刘文仕)说将来林子一亩地能产多少木材,我们能造多少亩地,运输汽车得排到北京去。然后还会通火车,将来坝上职工生活改善了,就能盖楼、装上电灯和电话。当时他经常跟大伙讲的这些,现在都实现了!”
  塞罕坝每一棵树、每一个人、每一片土地都有讲述不完的故事。几代塞罕坝人用他们的青春和血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曾经的梦想都变成了现实,曾经的誓言都化作了绿水青山。如今的塞罕坝已变成了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梁谦说,他们奉献了一辈子的塞罕坝,终于迎来了鸟语花香的春天。这春天,是改天换地的勇气;这春天,是无私奉献的壮志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