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四十四)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合新闻 03版: 少年作家 04版: 特 刊

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四十四)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选取革命斗争时期、共和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社会主义新时代关键性历史瞬间,重现每一个经典瞬间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勇气、智慧以及背后的历史抉择。本报将持续撷取精彩内容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

  1937年9月6日,根据国共两党代表谈判达成的协议,中共中央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正式改名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定延安为首府。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抗战的中心,也是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的指挥中枢所在地和总后方。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边区军民一边要开展武装斗争,一边还要搞好经济生产和文化建设。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面对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双重压力,毛泽东主席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在陕甘宁边区内部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军民大生产运动。
  原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彭训厚说:“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在大会上发出了‘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伟大号召。”
  陕甘宁边区的前身是陕甘革命根据地,也是中国共产党在西北最早建立组织的地区。中共中央非常重视陕甘宁边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实行民主政治,是边区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实际上,早在根据地创建时期,这项工作就已展开。1934年,21岁的习仲勋当选为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因为年纪小,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娃娃主席”。陕北红军和陕甘宁根据地创建人之一刘志丹的女儿刘力贞说,边区的民主选举工作非常超前。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陕甘宁边区成为一个政治上进步、经济上发展的全国模范抗日根据地,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也成为人民解放战争的领导中心。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不顾国民党当局的阻挠和破坏,不畏艰苦,纷纷奔赴延安,追求革命真理。
  陕甘宁边区政府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建的新型政府,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试验田和示范区,凝聚了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1949年10月,毛泽东在给陕甘宁边区人民的复电中说:“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也是人民解放斗争的大后方,那里的人民对于全国人民的贡献是伟大的。”

  新中国首次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

  1987年12月1日下午四点,深圳会堂座无虚席,人声鼎沸。企业、银行、政府代表济济一堂,在中外媒体的见证下,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如期举行。
  经过长达17分钟的轮番叫价,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公司总经理骆锦星以525万元的价格,获得这宗8588平方米住宅土地50年的使用权。
  上世纪80年代初,新生的深圳经济特区百业待兴,特区建设样样都需要资金。当时负责建设干部宿舍任务的原深圳市房管局副局长骆锦星最发愁的,就是资金问题。
  骆锦星说:“计委主任讲,500万?全市的收益才3800万,哪里能够给你500万?50万都难拿,(最后)连5万都不给。”
  在“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的精神指引下,骆锦星想到,或许可以采取补偿贸易的方式解决资金难题,但质疑声也随之而来。
  骆锦星说:“现在不是有补偿贸易吗?我们出土地,香港那边出钱。我提出来,就像苏联最困难时期的办法,把地租给老板,收土地使用费。人家讲,你为香港资本家作嫁衣裳啊,你这个家伙这样大胆!我说什么嫁衣裳啊,就是盖个房子给老百姓住嘛!”
  深圳出地,香港出钱,合作开发,利润分成,由此,新中国第一个商品房小区在深圳诞生。在成功进行了土地协议转让、公开招标等尝试后,1987年,深圳市政府又决定举行市场化改革更为充分的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由于当时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实行行政划拨、无偿无限期使用、禁止土地使用者转让等政策,土地拍卖在当时无疑是一个惊人之举,在国内从来没有先例。
  原深圳市委书记李灏说:“土地资源是最稀缺的资源,(却又)是过去使用得最浪费的,动不动就拨多少地给你,可以说是没有价值的,就像空气一样使用,那怎么能行呢?公开拍卖轰动了,因为靠协议、谈判不可能得到最好的价格,所以干脆采取 ‘竞投’ 的办法。”
  随着新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落下,1988年4月12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这一修改,奠定了中国城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基石,也从此拉开了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大幕。

  中国第一颗极轨气象卫星发射成功

  1988年9月7日凌晨4点3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命名为“风云一号”A星,这是我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然而,就在“风云一号”发射前五小时,出现了惊心动魄的一幕。每当想起那个时刻,中国工程院院士、“风云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孟执中都会重回万分紧张的氛围中。
  孟执中说:“开始是好好的,准备各方面工作。指令按钮一按下去,启动卫星的工作一下子全没了,一个信号都没有了。临射前5小时,这个紧张程度是不得了的。”
  想到发射任务的艰巨性和无比重大的意义,孟执中很快平复紧张的心情,迅速投入到设备检修工作中。
  孟执中说:“在塔架上展开以后,把整流罩的帽子摘掉,在平台上进行测试。四五十米高、二十多平方的(平台)上面摆了示波器、电压表等东西,大家开始找故障原因。人不多,因为平台上不能多站人,弄好已经是第二天清早了。”
  随着故障排除,火箭携卫星成功发射。这是我国卫星和地面系统建设从无到有的重要节点,从此,我国告别了完全依赖外国气象卫星数据的历史,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卫星体系。
  1988年9月7日,在世界气象组织二区协第九届会议上,时任世界气象组织主席、中国国家气象局局长邹竞蒙向与会代表展示我国第一颗极轨气象卫星观测的首张云图。9月8日,《人民日报》头版报道我国首次成功发射一颗气象卫星,并发回第一幅云图照片。
  然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风云一号”A星仅仅服役了39天,并没有达到预计寿命。
  中国工程院院士、卫星气象专家许健民说:“第一个问题就是,红外刚开机,马上就堵住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实验室里头不够洁净。大气里有水汽和各种各样的杂质,卫星上去以后红外云图要在-180摄氏度的情况下工作,那么低的温度,只要有一丁点水汽,就会在传感器上结冰,结了冰以后就把传感器挡住了。所以一开机的时候有云图,过了两天没有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以前我们没有认识到实验室的环境洁净是多么重要。”
  航天人会有失利,但永远不会屈服。孟执中和科研人员立下誓言:一定要把自己研制的气象卫星送入太空轨道,传回清晰的云图。1999年,“风云一号”C星发射上天,升空后的头几天,就观测到了祁连山的降雪范围,从此揭开我国长寿命、高可靠连续稳定运行的气象卫星业务化序幕。
  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说:“气象卫星是非常有计划、有步骤的,从研制,从卫星上天实验,一直到最后实际应用,气象卫星是走得最快的。”
  从1969年周恩来总理提出“要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气象卫星事业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如今,借助苍穹之上的风云气象卫星,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悠悠白云、深邃海洋和斑斓大地,更能通过监测风云变幻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经济发展、防灾减灾作出重要贡献。

  新中国第一台内燃机车试制成功

  1958年9月9日,新中国第一台内燃电动机车在北京长辛店机车厂试制成功。这台内燃机车自重60吨,最高时速85公里,3万多配件全部都是中国制造,从此结束了我国不能自行制造内燃机车的历史。
  旧中国贫穷落后,当时的机车都是舶来品,中国铁路一度被嘲讽为“万国蒸汽机车博览会”,新中国第一台内燃机车的诞生掀开了中国机车制造走向内燃化的历史新篇章。随后,经过一大批产业工人的艰苦努力,我国第一代铁路内燃机车相继在青岛四方机车厂、大连机车厂诞生。
  1958年9月26日,被命名为巨龙型的双节重联4000马力干线内燃机车在大连机车车辆工厂举行隆重的出厂典礼。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沿着仿制、改造旧蒸汽机车起步,继而逐渐加快自行设计制造新型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的步伐。1975年,我国第一批内燃机车女司机在济南铁路局诞生。
  我国第一代内燃机车女司机张芳琦说:“我们一门心思学好技术,内燃机车有几百个部件、上千个电路接点,必须全部记下来。我们提70多公斤重的油桶上车,40多斤重的闸瓦要自己换……”
  进入21世纪,中国高铁迅猛发展,和谐号、复兴号动车组走上历史舞台,复兴号动车组的整体设计及关键技术更是实现了全面自主化。
  2017年,复兴号在京沪高铁线上按时速350公里开始商业运营,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为世界高速铁路商业运营树立了新的标杆,迈出了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
  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从电力机车再到动车、高铁,我国的铁路交通飞速发展,机车工业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由落后到赶超的跨越,直至今天全面领先世界潮流,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