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四十五)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合新闻 03版: 柯·风 04版: 特 刊

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四十五)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选取革命斗争时期、共和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社会主义新时代关键性历史瞬间,重现每一个经典瞬间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勇气、智慧以及背后的历史抉择。本报将持续撷取精彩内容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辽沈战役打响

  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的作战方针,打响辽沈战役。中央军委一再指出,作为东北的门户,攻占锦州是整个战局的关键。毛泽东发电报给东北野战军将领明确横下一条心,打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
  1948年10月14日10点整,人民解放军近千门大小火炮万箭齐发,拉开总攻锦州序幕。31个小时之后,锦州守敌的最后据点被攻克,锦州攻坚战胜利结束。
  原东北民主联军三纵七师十九团三营八连指导员翟文清说:“上级给我的任务就是速战速决,越快越好,实行强攻,要在两个小时以内把楼打下来。”
  东北野战军日夜兼程,乘胜追击。10月31日,相继解放铁岭、新民、抚顺、本溪、辽阳、鞍山、海城。11月2日,东北最大工业城市沈阳宣告解放,同一天,营口解放。至此,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也标志着东北全境宣告解放。
  原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宣传分队长陈生秀说:“有的是打白旗,有的是派代表出来找解放军,接受投降时武器都摆好了,枪炮都摆在那个地方。国民党情绪不像平时傲气,见了解放军低头哈腰的。”
  辽沈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队,也为全中国的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8年11月14日,毛泽东在《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一文中指出:“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14天后,东北野战军84万大军挺进关内,直趋平津。

  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开幕

  1959年9月13日,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刚刚落成的北京工人体育场隆重开幕。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现在主席台上,苏联、法国等24个友好国家和地区派出代表团参加开幕式。
  第一届全运会举行之时,适逢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庆,赛程也有意安排在横跨国庆节的9月13日至10月3日,全运会因此成为向全世界展示新中国形象的大会。
  主席台上,毛泽东一边观看比赛,一边与身边的人讨论赛事,他少见地戴上了眼镜,直视着前方赛场,为体育健儿加油。不久,毛泽东又请工作人员拿来望远镜,不时向远处眺望。
  第一届全运会是对新中国体育成就的第一次总检阅,规模空前。共有来自解放军和28个省、市、自治区的29个代表团、10658名运动员参加,运动员平均年龄只有21岁。
  全运会前夕,我国著名蛙泳选手、河北队的穆祥雄第二次打破世界纪录。全运会比赛中,他的成绩比第二次创造的世界纪录缩短0.2秒,一个新的世界纪录诞生。多年以后,白发苍苍的穆祥雄回忆起手指触碰到泳池边的那一刻,仍然心潮澎湃:“我们到(泳池)边后,(裁判)看成绩,4个裁判的表全部打破了世界纪录,我父亲正在池边,我们就拥抱在一起。”
  1959年10月3日,为期21天的全运会胜利闭幕。这次运动会共产生金牌384枚,7人打破4项世界纪录,664名运动员844次打破106个单项全国纪录。从此,伴随着第一届全运会“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新中国的体育事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北京火车站建成

  1959年9月14日,新中国当时最大的铁路客运站———北京火车站建设完成。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北京站”三个大字,建成后的第二天,毛主席亲临视察。之后,一列旅客列车开出车站,北京火车站正式投入使用。
  1958年9月初,时任北京市副市长万里召集一万多名建筑工作者开会,在这次会议上,大家第一次听到了“国庆十大工程”,也就是后来的“北京十大建筑”。
  当年,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已初具规模,但首都北京却连一个像样的火车站都没有。原北京市城乡规划委员会主任赵知敬说,作为献礼国庆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北京火车站应运而生。
  “北京十大建筑”个个集全国财力、物力、智力紧张抢建。1959年1月20日,北京火车站建设工程正式动工,参加的施工人员最多时达2万多人。从破土动工到通车运营,建设者们仅用了7个月零20天,一座雄伟壮观、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火车站自此矗立在世人眼前,创造了建筑史上的奇迹。
  赵知敬说:“我们后来叫‘三边工程’,就是边设计、边准备材料、边施工。实际上之后我们的很多工程,越是重点工程越是采用了‘三边工程法’,为各项建设打下了基础。”
  建成后的北京火车站可同时容纳1.4万名旅客候车,餐厅、邮局、电影院等各种设施一应俱全。车站大楼里还安装了当时国内少有的空调设备,冬天可供暖风,夏天可送冷气。楼顶的两座钟楼,每天早上7点到晚上9点都在正点播放嘹亮的“东方红”乐曲,声音可远播数里。
  北京火车站作为首都的地标建筑之一,是无数人对北京的第一记忆,它不仅是首都和人民铁路的重要窗口,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窗口。作为铁路客运的重要枢纽,北京火车站早已成为连接首都人民与全国人民、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友谊的桥梁和纽带,它见证了人民铁路一次次历史性的跨越发展,也始终紧紧跟随着新中国从弱到强、日益繁荣昌盛的前进步伐。

  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

  1985年9月10日,新中国迎来第一个教师节,共和国的教师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节日。为教师节定在什么日子最合适,有关部门曾征求过冰心、叶圣陶等前辈的意见。冰心建议定在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叶圣陶建议定在每年秋季学生入学的日子,从而让学生在新学年一开始就记住教师的辛勤和光荣。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最终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建立教师节标志着教师在我国受到全社会的尊敬。党、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之所以特别感谢教师,是因为教师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决定着我们国家的未来。
  尊师重教,自古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特殊的年代,这一传统曾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后,恢复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重新树立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成为国家和全社会的重要任务。
  原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吴福生说:“六届全国人大以来,社会舆论要求建立教师节的呼声非常强烈,许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议案、提案,强烈要求以法律手段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生活待遇。”
  1985年9月10日,首都各界在人民大会堂隆重集会,庆祝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作为教师代表,在会上发言的北京特级教师宁鸿彬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宁鸿彬说:“第一个教师节在我一生当中留下了难忘的一幕。当时我接到通知,让我作为全国教师代表,在庆祝第一个教师节的大会上发言。过教师节的时候,老师心情特别愉快,这一天从早晨开始,各种场合碰到的学生表情都跟平常不一样,他们面带笑容,非常喜悦地向老师们祝贺节日。”
  新中国的第一个教师节,把“尊师重教”的种子播洒在每个人的心中,在神州大地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
  此后,每年的9月10日,全国各地的教师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而各行各业的人们,无论身居何位、身在何地,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向老师们表达深深的敬意,并发自内心地说一句:“老师,您辛苦了!”

  引滦入津工程正式通水

  1983年9月11日,新中国第一个跨流域大型引供水工程———引滦入津工程正式通水,天津人民喜笑颜开地欢庆滦河水进入天津。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天津遭遇严重水荒,人民生活用水由原来每人每天70公升降到65公升,并且还是氯化物严重超标的苦涩咸水。天津第一发电厂被迫停止发电,纺织、印染、造纸等用水大户面临停产威胁。
  时任天津市委书记、副市长吴振说:“这不只是天津的事儿,也是国家的事儿,天津当时的工业对全国都很有影响,许多地方工业的配件也在天津。如果这个事不解决,对全国经济的影响很大。”
  天津市的主要领导寝食难安,多次召开会议研究供水工作。专家们反复展开实地勘察,认为河北省境内的滦河水是解决天津缺水问题最近、最可靠的水源。党中央、国务院下决心兴建引滦入津工程,从河北迁西县大黑汀水库引滦河水到天津。1982年5月11日,这项新中国史无前例的引供水工程正式动工。
  引滦入津工程线路全长234公里,工程条件非常繁杂。担任施工任务的铁道兵第八师师长刘敏估算,修建一条这样的工程至少要三四年时间,而天津市委、市政府给铁道兵们的时间只有两年。
  施工线路中最艰难的是要穿越中国地质年龄最古老的燕山山脉,铁八师官兵们日夜奋战,战胜了塌方、滑坡、涌水、流沙等各种困难,将12000多米长的引水隧道隧洞打通。热切期盼滦河水的天津人民也纷纷行动起来,报名参加义务劳动。
  1983年9月5日上午8点,潘家口水库、大黑汀水库和引滦枢纽闸依次提闸放水,引滦入津工程正式向天津送水。9月11日,甘甜清澈的滦河水流入天津的千家万户。
  天津市民孙富东说:“这是最让我们兴奋的一天,最高兴的一天,老百姓急急地打开水龙头,抢喝第一口甜水。居委会带着好多茶叶敲门,各家各户发茶叶,这个甜水倒在壶里搁上茶叶那个香啊!大家都拿出杯子,像饮酒一样饮茶,像过年一样干杯,庆祝我们引滦进津成功。”
  滚滚滦河水从此成为了保障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安全的生命线,一座特大城市的面貌和命运就此改变。在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来自天津的著名歌唱家于淑珍演唱歌曲《滦水香茶斟满杯》,满怀深情地歌颂引滦入津工程以及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中国铁道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