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五十)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合新闻 03版: 少年作家 04版: 特 刊

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五十)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选取革命斗争时期、共和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社会主义新时代关键性历史瞬间,重现每一个经典瞬间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勇气、智慧以及背后的历史抉择。本报将持续撷取精彩内容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召开

  2014年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得到有力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恢复和发扬了批评和自我批评优良传统,探索了新形势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有效途径;以转作风改作风为重点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制度执行力和约束力得到增强。”
  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2013年6月起分两批自上而下在全党深入开展。习近平在总结大会上强调,教育实践活动不会是“雨过地皮湿、活动一阵风”,将常抓不懈、保持长效。
  习近平说:“活动收尾绝不是作风建设收场,必须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把目前作风转变的好势头保持下去,使作风建设要求真正落地生根。”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在本土进行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过的国际最高奖项。
  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浙江宁波。16岁时,她因感染肺结核而被迫终止学业两年多,也是从那时起,正在读高中的屠呦呦对医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51年,她考取了北京大学药学系,这个当时“冷门”的专业,让她最终与中医药结缘、与抗疟结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挽救了几百万人的生命。
  屠呦呦说:“青蒿素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一个新药,对抗疟是有效的。这不仅意味着找到了一个新的抗疟药,更重要的是发现了一个全新的结构,为进一步寻找新药开辟了一条路。”
  屠呦呦说,父亲常常讲“呦呦鹿鸣”这种话,等她发现了青蒿素,人家就觉得跟名字是有关系的。呦呦指鹿鸣声,典出《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的名字和青蒿素仿佛几千年前就以奇特的方式联系在了一起。
  屠呦呦说:“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得到诺贝尔奖是一个很大的荣誉。青蒿素的获奖,是中国科学家整体的荣誉,这也标志着中医研究科学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是一种认可,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2019年6月17日,屠呦呦团队骄傲地向世界宣布:青蒿素出现的“抗药性”难题获得新突破,同时,利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的临床试验取得巨大进展。
  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授予屠呦呦“共和国勋章”。
  屠呦呦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药学家,她的研发对全人类的生命健康都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几十年来,她和她的团队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在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也为所有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走向世界的大门。

  中国正式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

  1985年10月7日,在第13届“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上,中国正式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此前,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国是唯一一个在南极问题上没有发言权的国家。
  中国首次南极科考队队长郭琨说:“当时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在讨论南极问题的时候,中国没有表决权,为什么?(因为)没有(科考)站。”
  南极地域广袤,相当于全球陆地面积的10%,自然资源储量蔚为可观,其中包括大量未探明的资源。1959年12月1日,美、苏等国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 《南极条约》,条约中规定:南极大陆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对南极洲进行自由科学考察的前提是和平,并鼓励南极科考的国际合作。
  1984年6月,中国成立了第一支南极考察队。当年11月20日,由591人组成的南极考察队从上海启程,开始了历史性的远航。郭琨说,出发前,所有队员都签下了“生死状”。
  历经40天的海上漂泊,1984年12月30日,中国南极考察队登上了南极洲,第一次将五星红旗插在南极大陆上。
  1985年2月15日,我国第一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在南极洲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南部建设完成,中国南极科考队的591名队员仅用27天时间就建成了一座科考站,创造了各国在南极建站的最快纪录。五天后,长城站的落成典礼在大雪纷飞中举行。
  长城站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南极科学考察进入了新阶段。长城站落成不到8个月,中国正式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从此在国际南极事务中获得了表决权,也标志着中国开启了独立自主、有计划的南极科考时代。

  “华侨旗帜”陈嘉庚

  1956年10月5日至12日,中华全国归国华侨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选举产生了全国侨联第一届委员会,德高望众的华侨领袖陈嘉庚当选为全国侨联第一任主席。
  陈嘉庚1874年出生于福建同安县,17岁离开故乡,赴南洋经商,经过艰苦创业,从一个渔村少年成长为东南亚华侨工商巨子。虽然远在南洋,但陈嘉庚始终把祖国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他在新加坡组织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募集巨款,并四处奔走呼号,动员三千多名华侨机工回国,冒着枪林弹雨抢运军需物资,为中国抗日战争赢得了重要转机。
  1940年,怀着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深切忧虑,陈嘉庚率南洋华侨回国考察,并突破重重阻碍,来到了延安。毛泽东坐在杨家岭窑洞前未经打磨的石桌旁,向陈嘉庚描绘未来的中国,这让陈嘉庚感到了从未有过的震撼。在延安考察了一周之后,他返回南洋时对大家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1949年,陈嘉庚以华侨首席代表的身份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出席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城楼上亲眼注视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他第一次感受到了作为中国人的由衷自豪。
  陈嘉庚一生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而他赤诚报国的精神早已深深根植在每一位华人华侨的心中,激励无数国内民众和海外华侨为祖国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而奋斗。

  新亚欧大陆桥全线贯通

  1990年9月12日,我国兰新铁路西段与苏联土西铁路在中苏边境的新疆阿拉山口站和苏联德鲁日巴站之间胜利接轨,宣告人类文明史上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全线贯通,举世闻名的丝绸古道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沟通亚欧两大洲的钢铁通道。
  新中国成立以前,甘肃兰州以西的人们从没见过火车的踪影,166万平方公里的新疆境内一寸铁路也没有,与欧洲铁路接轨更无从谈起,古老的丝绸之路淹没在黄沙与风尘之中。1952年,甘肃天水到兰州的天兰铁路建成通车后,毛主席亲笔题词:“庆贺天兰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兰新路。”
  1952年10月1日,兰新铁路在兰州破土动工,并于1958年12月铺轨越过甘肃、新疆交界的红柳河,从此结束了新疆没有铁路的历史。原北疆铁路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葛广武至今还记得当年父辈人拉肩扛、用双手修筑铁路的艰苦场景。
  葛广武说:“那时候比较原始,不像现在有什么推土机,都是垒上以后打夯。万名铁路建设者早上天不亮起来,晚上见星星,拼命干十几个小时。一个帐篷里睡二三十个人,两边枕木隔开后,稻草上面铺上被褥,冬天夏天都是那样。”
  1985年5月1日,兰新铁路乌鲁木齐至阿拉山口段的北疆铁路终于正式动工。在飞沙走石的风口,在沟壑纵横的荒漠,建设者们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
  原阿拉山口站运转副主任高保路说:“当时我们阿拉山口有十八勇士,大风一刮,像我这样单薄的身体是出不了门的,出去就被刮跑了。冬天天气很冷,戴着手套抓到车上,松手的时候,手都粘到车梯子上了;夏天手抓到车梯子上的时候,烫得都起泡。”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1990年9月1日,兰新铁路西段的北疆铁路终于建成通车。9月12日,随着与苏联的土西铁路接轨,这座横跨亚欧两大洲、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全长10800公里的新亚欧大陆桥全线贯通。
  北疆铁路所连接的这座新亚欧大陆桥,缩短了亚欧两大洲客货运输的距离和时间,比绕印度洋走海路运输,费用可节省20%,运时可缩短50%。与第一座(西伯利亚亚欧)大陆桥相比,运距缩短2000多公里。
  由此,新疆从封闭的内陆地区一跃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新亚欧大陆桥也成为连接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大动脉。这条现代丝绸之路,正在新的历史征程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亚欧贸易交流的大通道以及开创世界经济新格局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