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五十四)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合新闻 03版: 柯·风 04版: 特 刊

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五十四)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选取革命斗争时期、共和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社会主义新时代关键性历史瞬间,重现每一个经典瞬间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勇气、智慧以及背后的历史抉择。本报将持续撷取精彩内容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投票结果通过了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2758号决议,并将台湾当局驱逐出联合国组织。这一天,当电子计票牌显示出表决结果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我们胜利了!”“中国万岁!”与会的许多代表激动地相互握手、拥抱,有的甚至跳起舞来。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辉煌时刻,让时任中国赴联合国代表团随团记者高梁永生难忘。高梁说:“鼓掌持续了两分钟。有些非洲国家特别高兴,喊‘我们胜利了!’‘中国万岁!’这种情况在联合国历史上是没有的。”
  诞生于二战硝烟之中的联合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成果,寄托着人类永不再战的理想。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全理事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然而,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却一直被台湾国民党当局占据。
  从1949年到1971年,围绕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问题,中国政府和人民进行了长达22年的斗争。上世纪6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和亚非拉一系列新独立国家加入联合国,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呼声日益高涨。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说:“其实从1950年开始,每一年都有国家提案,提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到1969年的时候,已经有48个(国家)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可以说支持中国的国家越来越多。”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通过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1月1日,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升起。11月15日,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全体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登台演讲,这是新中国代表在联合国的第一次正式亮相,乔冠华的演讲和他此前开怀大笑的样子一起载入了史册。
  乔冠华说:“我们一贯主张,国家不论大小,应该一律平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该成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准则。各国人民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本国的社会制度,有权维护本国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任何国家都无权对另一个国家进行侵略、颠覆、控制、干涉和欺负。”
  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为中国和平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新中国重返联合国后,一直以实际行动践行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和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彰显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和担当。

  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

  朝鲜战争结束后,为推动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进一步缓和远东紧张局势,中国人民志愿军从1954年9月起,先后主动从朝鲜撤出大批部队。1958年2月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发表声明,建议美军和一切外国军队应当同时撤出南北朝鲜。1958年2月14日,周恩来总理率团访问朝鲜,与金日成首相代表中朝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向世界宣布中国人民志愿军将于年底前全部撤离朝鲜。
  中共志愿军委员会和志愿军总部对志愿军撤出朝鲜回国作出指示和部署,号召志愿军“不骄不懈,善始善终;军队撤出,友谊长存”。按部队要求,志愿军从朝鲜撤军时,除武器装备和个人物品外,其余所有东西全部无偿移交给朝鲜人民军。当志愿军战士们踏上归程的时候,道路两旁站满了前来送行的朝鲜群众。
  第四团政治处组织干事陈必如说:“我们离开的那天,从驻地到火车站四五里地,净是老百姓。”
  1958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八周年纪念日,也是最后一批志愿军撤离朝鲜的日子。志愿军最后一任司令员杨勇致告别词时说:“我们用实际行动向世界有力地说明了中朝两国人民对于维护和平、促进朝鲜问题和平解决的真诚愿望。”
  10月26日中午12点10分,载着朝鲜人民的鲜花、歌声和泪水,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官兵乘坐的最后一列撤军列车到达丹东,等在鸭绿江这一侧的,是日夜期盼将士们凯旋的祖国人民。孩子们扑向志愿军英雄的怀抱,把一束束鲜花献给胜利凯旋的叔叔们。含着热泪的英雄们,把朝鲜儿童献给他们的红领巾系在祖国孩子们的脖子上。
  1958年10月28日下午,首都各界1万多人在北京体育馆举行盛大集会,热烈欢迎中国人民志愿军胜利归来。10月30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政协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八年来抗美援朝工作报告的决议》,高度赞扬了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事业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
  中国人民志愿军各部队分批撤出朝鲜回国后,按照中央军委的部署立即开赴祖国各地,积极投身到新中国各项火热的建设事业中。

  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搭乘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顺利发射升空。
  现场记者王亮说:“北京时间18点05分,火箭点火了!伴随着一声震天巨响,火箭底部喷射出橘红色的火焰,照亮了整个山谷,映红了整个天空!它向世界宣告,嫦娥一号卫星从这里启程,飞向月球!”
  经过10年论证,中国探月工程2004年正式启动。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当时听到了很多质疑声:别人探月搞了几十年,中国为什么还要去搞?
  栾恩杰说:“我们中国人有能力为人类发展作出贡献,中国人要有自己的话语权,要有自己的一个位置。我说过一句话:我们就盼,待到四子王旗会,工程大计好收官,就是我们对祖国的承诺。”
  嫦娥一号重达2.35吨,太阳帆板展开大约有18米长,为了保证奔月有足够的动力,它携带了约1.2吨燃料。嫦娥一号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在发射那天充满忐忑,感觉就像“第一天送孩子去上学”。
  2007年11月7日,历经三次近月制动,嫦娥一号成功被月球捕获,进入绕月飞行的工作轨道。欧阳自远和嫦娥一号总设计师孙家栋紧紧抱在一起,热泪纵横。
  欧阳自远说:“这是大家的期盼。我们几个老头抱在一起大哭了一场,多少年的心血,多少年的期望,就在这一刻有把握了,我们真的到月亮了。”
  孙家栋说:“生在中国这片热土上,能有幸从事航天事业,这种成就感确实一生都忘不了。”
  2008年11月12日,嫦娥一号拍摄的中国第一幅全月影像图震撼发布,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包含月球南北两极的高清全月图。2009年3月1日,经过494天的飞行,嫦娥一号以撞击月球的方式,结束了它的工作使命。
  栾恩杰说:“嫦娥一号是国家民族的争气星,这一路都非常好。中国嫦娥工程可以说划了一个惊叹号,中国人首次探月就获得了辉煌成就。”
  “嫦娥奔月”这个在中国流传千古的神话传说终于变成现实。它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中国航天活动的又一个里程碑。它开辟了中国航天的新领域,为未来的深空探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嫦娥一号卫星首次绕月探测的圆满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浩瀚太空,再一次留下中国人勇于探索、奋力开拓的印记。

  “两弹结合”试验成功

  1966年10月27日上午9时10秒,中国第一枚带有核弹头的东风二号甲导弹从甘肃酒泉发射基地发射升空。在飞行了9分14秒后,核弹头在距发射场894公里以外的新疆罗布泊上空靶心爆炸,两弹结合首次试验成功,中国从此拥有了可以用于实战的导弹核武器。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了世界,但当时国际上有人嘲笑中国有弹无枪。面对质疑,中央决定,在1966年进行原子弹、导弹结合试验,尽快形成核威慑能力,试验地点就放在地广人稀的西北戈壁滩。
  1966年10月20日,在正式进行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前夕,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召集参试单位主管负责人和科学家开会,着重指出:两弹结合关系很大,要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周恩来同时委托聂荣臻元帅赴试验现场主持试验。
  时任国防科委保卫部干事刘俊说:“一个老帅指挥过千军万马,仍然那么激动,这是很少见的。在自己的国土上,用自己的(核)导弹飞行实验,这在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过。”
  罗布泊的一声巨响,再一次震动了世界。两弹结合的试验成功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和国防力量在快速地向前发展,同时也彻底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和核威胁。
  时任东风基地光测大队操作手李怀箱说:“我们执行任务的几个人都跑到仪器台上,站到那个高楼上,大喊‘我们成功了,我们也有核武器啦,我们强大了,保卫祖国有力量啦’。”
  时任马兰基地研究所技术员高连科说:“聂帅拿起红电话,原话我记得非常清楚,因为我就站在他身后。‘总理’,那边儿接了,聂帅说,我向你报告,导弹核武器两弹结合试验非常成功,请你代我向毛主席报告。’”
  从第一次核爆炸到第一枚导弹核武器诞生,美国用了13年,苏联用了6年,中国只用了2年。两弹结合试验成功,使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用自己的导弹发射核武器的国家,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本土进行两弹结合试验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