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五十六)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合新闻 03版: 柯·风 04版: 特 刊

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五十六)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选取革命斗争时期、共和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社会主义新时代关键性历史瞬间,重现每一个经典瞬间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勇气、智慧以及背后的历史抉择。本报将持续撷取精彩内容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习近平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工作,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明确要求“不栽盆景,不搭风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不仅要自身实现脱贫,还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
  习近平指出,我们在抓扶贫的时候,切忌喊大口号,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骛远的目标。扶贫攻坚就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习近平说,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习近平形象地说,扶贫不能“手榴弹炸跳蚤”,“遍撒胡椒面”解决不了大问题,必须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
  习近平强调,一个是发展生产,实事求是地讲能抓什么,实实在在地抓起来;一个是从公共服务的角度,像这种贫困村,应该给它什么保障,给它切切实实地保障起来;第三个是为了下一代能做些什么事情。我想我们到2020年以前把这些事做实就行了。
  2012年底,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党中央就突出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此后八年,全党和全国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习近平说:“今天,我们隆重召开大会,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我国第一枚国产近程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

  1960年11月5日9点02分,一声轰鸣刺破戈壁的宁静,我国第一枚国产近程导弹“东风一号”从西北大漠导弹靶场冲天而起。导弹飞行7分31秒后,准确命中554公里外的目标,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从这一天起,中国彻底结束了没有导弹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不久,党和政府就开始考虑发展导弹技术。1956年10月,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北京成立,刚刚回国不久的钱学森出任院长。从全国各地调来的技术骨干、业务骨干以及优秀的应届大学毕业生齐聚五院。钱学森亲笔撰写了中国第一本导弹教材———《导弹概论》,并亲自讲授国防部五院的第一堂技术课,中国的导弹研制工作由此起步。
  1957年底,一趟从莫斯科出发的专列抵达北京。车上除了苏联的火箭技术人员外,还有两枚 P-2型近程地对地弹道导弹。在苏联的帮助下,国防部五院开始了导弹仿制工作。仿制过程中,钱学森提出,不要单纯仿制别人的导弹,还要学习别人的设计思维,为自行研制打基础。
  随后几年,广大科技人员和部队官兵克服了种种艰难困苦,1960年,中国的第一枚导弹终于发射成功。导弹被命名为“东风一号”,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光选说,这是因为毛泽东主席的一句话:“毛主席说,东风压倒西风。我们要有,但决不用来打人,我们是为了保卫自己的,所以叫东风。”
  2019年10月1日,国庆70周年大阅兵,东风系列最新型号导弹东风-41核导弹方队在装备方队中压轴出场。
  东风快递,使命必达。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东风家族”已逐渐形成核导弹与常规导弹兼有、近中远程导弹和洲际导弹齐备的武器系列,成为实施战略核反击和纵深常规打击的中坚力量。

  新中国民用航空局成立

  1949年11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决定,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设民用航空局,受空军司令部指导,新中国民用航空局宣告成立。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主席在听取东北航校负责人汇报时说,我们在延安时就设想发展航空,但那时不具备条件,延安也就碗口那么大的地方。飞机上天是要烧油的,延河水也就那么多,我们哪有油啊!现在我们胜利了,要建立新中国,要筹备建立空军和发展民航事业。
  民用航空局成立一周后,中国共产党成功策动“两航起义”。原属国民党政府的中国航空、中央航空两家公司12架飞机从香港启德机场起飞后,悄悄改变了航向,一路向北抵达北京、天津。
  “两航起义”给国民党政权带来沉重打击,同时也为新中国民航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技术基础。“两航起义”参与者邓福庆说,这12架起义飞机和后来由“两航”机务人员修复的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十几架飞机构成了新中国民航初期的机群主体。
  邓福庆说:“当时中国民航只有不到30架飞机,其中12架是‘两航起义’从香港飞回来的,还有17架是国民党政权遗留在大陆经过修复使用的。全国可供使用的飞机场就三十多个,全中国民航只有一个飞行大队,飞行员只有七八十名。”
  民用航空局成立初期,新中国只有几条短航线,机场狭小、设施简陋,主要执行一些临时性的专包机任务。1950年7月1日,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正式成立,自当日起开辟北京至赤塔、伊尔库茨克和阿拉木图的三条国际航线。与此同时,民航局也积极筹划国内航线的开辟。1950年8月1日,“天津—北京—汉口—重庆”与“天津—北京—汉口—广州”两条航线开通。
  中国民航大学档案馆馆长郭振华说,建国初期,民航局把国内航线布局的重点确定为开辟华北至西南各省以及西南各省之间的航线,以适应国家政治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的需要。那个时候,西南各省的地面交通极为不便,西南和首都北京之间的往来也非常困难,因此民航制定了1950年8月开航的计划目标。
  这两条航线是新中国民航最早的国内航线,史称“八一”开航。此后,新中国民航克服重重困难,把航线伸向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彻底改变了一个国家的面貌,也搭起了一座座对外合作的桥梁。

  首届“华罗庚数学奖”在北京颁奖

  1992年11月4日,由中国数学会组织评选的首届“华罗庚数学奖”在北京科学会堂颁奖。它是目前国内数学界的最高奖,为纪念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而设立。首届获奖者陈景润、陆启铿都是华罗庚的得意门生。
  “今天,叫我来给同志们讲《高等数学》的第一课,对我个人来说,是既感觉到光荣,又感觉到惶恐……”一段珍贵的影像,记录了当年华罗庚开设电视公开课讲授《高等数学》的身影。华罗庚的学生、首届获奖者陆启铿说,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不仅自己取得了巨大的科学成就,还甘当年轻一代向上攀登的肩膀。
  陆启铿说:“他(华罗庚)有一句话,甘为人梯,就是你踩着这个梯子,你踩着我的肩膀爬上去。”
  站在数学顶峰的华罗庚也为数学科学走近普通民众特别是青少年而不遗余力。他认为,数学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科学,而应该走进各行各业,成为每一个人都用得到的实用工具。在那个年代,华罗庚用折纸条、泡茶喝、十指交叉等方法,对高深莫测的数学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在中国掀起了一股“数学热”。
  华罗庚的学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陈德泉说:“他讲的这些方法,不是像在大学里给我们讲课那样,讲的不是理论这部分,而是讲这方法是个什么,怎么去用,而且他会举大量的案例。”
  1950年,还在上初一的侯振挺和同学一起给华罗庚写信,请教自学数学的方法,华罗庚的回信给少年们的心里埋下了数学的种子。2017年,数学家侯振挺教授荣获第十三届“华罗庚数学奖”时,分享了年少时的这段经历。
  作为名满中外的数学家,华罗庚一生致力于数学研究和发展,并以科学家的博大胸怀提携和培养人才,为数学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架起了前赴后继的人梯。

  长江三峡工程导流明渠合龙

  2002年11月6日上午,长江三峡工程导流明渠顺利合龙,为水库初期蓄水、永久船闸通航和首批机组发电创造了条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湖北宜昌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施工现场进行了实况直播。
  导流明渠是1997年大江截流之后,为解决三峡二期工程期间通航和过流而开挖的一段“人造长江”,全长3.7公里、宽350米。但河道窄、底部光滑、流速高、落差大,让截流的难度达到世界级。
  站在合龙的施工现场,时任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最为忐忑:“我们长江水利委员会三代人,有人一辈子投身三峡工程勘测水文科研设计,最后没有见到三峡工程,很遗憾。我们是非常幸运的,能够亲身参加三峡工程建设,在我们这一代把它建成,让它发挥效益。三峡工程无小事,一定要精心设计,如果是因为我们的设计出现一些失误,对工程有影响的话,我们是不好向人民交代的。”
  导流明渠顺利合龙的那个时刻,头顶的太阳仿佛奋力拨开云雾,照得施工现场一片明亮。近一千公里外,从重庆云阳搬到上海金山的三峡移民也收听了导流明渠合龙的实况转播。
  移民代表说:“我今天很早就起来了———为了激动人心的截流时刻。看到工程进展这么快,我们老百姓特别高兴,为世纪工程做点牺牲,我们也是很值得的。”
  曾担任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水利部顾问的林一山老人那一年已经91岁。听到合龙成功的消息,他高兴地说,毛主席多年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长江三峡工程导流明渠顺利合龙后,长江水通过已建好的三峡大坝22个导流底孔向下游宣泄,三峡通航从此变成“船舶过船闸,江水经大坝”。同时,这也是中国水电人第三次在长江干流上成功截流,整个三峡工程建设从此转入最后的攻坚阶段,一个“高峡出平湖”的世纪梦想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