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乡村的“诗与远方”我与石室的三段缘失而复得的欢喜湿地鹤翔美餐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合新闻 03版: 柯·风 04版: 防 疫

我与石室的三段缘

郑淑琴



  石室乡这块土地,是我
  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孩童时期,只要是寒暑假,每个月的特定日子,在劳动局工作的母亲一大早就会带着我,背着一包钱,坐着公交车到石室后,两人一路晃悠悠沿着现在衢州高级中学围墙边的山路往上,来到山上的水泥厂,给当时在水泥厂干活的临时工发工资。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得石子路旁幽幽的林木,时不时有小鸟扑棱着翅膀; 厂区内烟囱高耸,围着办公桌的汉子们身上基本都是灰扑扑的。工人们呼朋引伴,在一个个小方格内,或签字或摁手指印,满脸的褶子在数票子的时候更深了,里面盛着收获的欢愉与对生活的希望。中午吃饭的时候,一碗鸡蛋羹是必不可少的,那是年少的我对石室的全部记忆。
  大学毕业,我被分配在花园乡初中教书,校址在官碓。沿着溪东埂的小路,可以抄近道往石室去。当时花园乡初中和石室乡初中算是隔壁邻居,年轻人精力旺盛,经常骑着车一路晃荡着来来往往。三岔路口是我印象最深的地方,这儿交通事故多发。每每通过这个路口,我都会停下来细细张望。花园乡初中有一个农场,就在响春底附近,我们带着学生去农场,就沿着溪边一直走。路是水泥路,但是不宽,路旁都是田地,偶尔可见围墙及农舍。现在的响春底已经划入石室乡,还有原属于花园乡的横路、上厅、桥头村也一并划入石室乡的范围。这是青春时期的我对石室的所有印象。
  这两段记忆与石室有关,却都是浮光掠影、雪泥鸿爪,细细回味,悠然而怅然。
  四十多岁,重返石室。这一次,专为烂柯而来。
  烂柯山在春秋时期被称为室石山、空石山、空洞山,唐初称为石桥山,元和初(约806年)始被称作烂柯山。晋朝中期王质遇仙烂柯的故事广为流传,名声远播。
  仙人已不再,留下的是“天生石梁”的奇迹:穹隆上一条长约10米的缝隙,南宽北窄,中间仅可容一人匍匐进入,从洞隙中可见一隙青天,故名“一线天”。历经千百年的痕迹似乎没有什么变化,还是江南特有的红砂色山崖,只是那一拱穹隆依然。想要伸手抚摸,又怕惊扰了她。
  我突然想起衢州城里的天皇塔。据说民间有这样一句俚语:看不见天皇塔,泪水滴滴嗒,可见天皇塔在衢州人民心中的地位。那种悠然而怅然的心绪此刻慢慢浮上心头,年至不惑,我才明白:烂柯即是衢州,而身为地地道道的衢州人,却不曾真正沉下心来亲近她,任时光如白驹过隙,心无所安。
  站在石梁顶上,极目远眺,良田柔水,润泽一方。水泥厂早已关停,化工园区久远而有生机,欣欣向荣。山风呼啸,是谁的衣袂飘动,仿佛下一刻就要随风而动,羽化成仙。
  下得山来,就是网红打卡点———荆溪花海。花很美,种类也多。一季一季,一茬一茬,四季芬芳不断。最吸引人的,恐怕不是荆溪的花,而是绕花海而建的一幢幢民居,干净整洁、宽敞透亮。每天嗅着花香而醒,夜晚傍花而眠,悠然抬眼是满山满心的氤氲仙气,这种惬意,又有谁能抵挡呢?
  在字典中,“室”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从 《说文解字》 说解来看:“室,实也。从宀,从至。至,所止也。”以“实”来声训“室”,实即满的意思,住人即被充满,以此描述室的功能。室的本义是供人居住寝卧的房间,也可以指“家”。石室,可以理解为依石而建的家。立身此处,吾心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