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好声音”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专版 03版: 专版 04版: 两会特别报道

两会“好声音”



  编者按:承载职责使命,肩负殷殷嘱托。连日来,出席区“两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齐聚一堂,畅谈柯城过去一年的奋斗成果、改革成效,并围绕项目建设、招大引强、生态工业、城市经济等方面,结合各自工作实际,话心声、说期盼。现选取部分代表委员的发言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文字整理:徐睿玲 周云奇 徐京 徐正天 图:徐睿玲 周云奇 徐京 徐正天 姜渝晨

  区人大代表、沟溪乡余东村书记 余晓勤:

  推动柯城打造最佳研学旅游目的地

  校外研学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且能促进区域文化发掘、经济发展,汇合力、聚人气。为打造最佳研学旅游目的地,我建议,一是细化研学标准,政府牵头研学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研学课程开发、师资专业知识提高等领域工作,并制定科学的检验标准与执行机制。二是加大奖励与扶持政策,提高全区研学基地的服务能力与专业水平。三是打响品牌,围绕“研学在柯城”主题,构建研学矩阵,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

  区人大代表、府山街道府山社区书记、主任 顾晓中:

  因地制宜建立老旧小区维护长效机制

  老城区有很多开放式楼栋没有维修基金,房龄长、房屋老化,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针对这些问题,我建议,一是房屋产权人出一些,政府补充一些,做大物业维修资金池,助力老旧小区治理。二是以街道社区为单位,配备一支水电工队伍,参与老旧小区日常维修工作,真正惠及老城区居民。

  区人大代表、石梁镇中心学校书记、校长 聂天敏:

  设立农村寄宿制学校晚间托管服务的 专项基金

  作为一名科教文卫线的代表、一名乡村教育工作者,我更关心农村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承担了许多乡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和陪伴责任。我建议,政府和社会力量加大对乡村孩子教育成长的关注力度,为农村寄宿制学校晚间托管服务设立专项资金,强化经费保障,减轻农村家庭经济负担,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教育“共富”。

  区人大代表、荷花街道残联专职委员 胡勇:

  保障有力度,养老有温度

  关于养老有几点建议:一是完善社区居家养老食堂功能,让老年人能够就近用餐,或享受送餐上门服务。二是发挥数字化智能应用作用,为老弱病残等无自理能力的独居老人安装呼救系统,提高生命安全保障。三是深化完善“爱心卡”应用场景,开拓更多养老模式,升级社区“精细化”养老。

  区人大代表、衢州市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 彭春仙:

  推进医疗资源下沉 打通老年群体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

  结合个人工作实际,我建议,一是加强村卫生室的建设,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让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家门口“好看病、看好病”。二是推进医养结合,在建设养老院的同时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让老年患者在养老院就能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区政协委员、衢州市中医医院副院长 陈玮:

  顺势而为,大力发展乡村体育旅游

  近年来,我区大力推进省级旅游度假区和体育现代化区创建,全面促进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运动柯城”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我建议,一是统筹规划,推进体育旅游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加强体育旅游与农业、文化、教育等产业的互联互通。二是整合资源,融合民俗体育项目,吸引更多游客,提升柯城特色影响力、美誉度。三是加大资金支持,推动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四是加快人才培养,提高乡村体育旅游服务水平。

  区政协委员、石梁镇党委副书记 邵凯锋:

  擦亮金庸武侠名片 放大柯城文旅融合新优势

  2024年是金庸先生诞辰100周年。我建议,把研究、宣传金庸文化作为2024年柯城文旅工作重点之一,集中专业力量研究挖掘金庸与衢州的点点滴滴,串联全区景点打造“金庸十景”,形成独一无二的武侠文化线路。通过集中资源开发金庸求学地、金庸文化课等举措,把金庸品牌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开发实施,助力柯城文旅发展。

  区政协委员、花园街道党工委副书记 鲍红莲:

  推行公建民营模式 提升机构养老水平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养老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建议,一是要理顺“政府+市场”关系,公益性养老服务探索实行公建民营的发展模式。二是要落实“机制+法制”责任,加强对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监管。三是要探索“医疗+康养”服务,提升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

  区政协委员、区检察院第五检察部副主任 叶惠琴:

  多措并举破解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难题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强农固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举措,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民生工程。我建议,科学规划选址,做好高标准农田合理建设布局; 明确管护主体,做好高标准农田后续管护工作;部门加强协作,打破信息壁垒,做好高标田范围调整工作及推动法律规范建设,助力破解当前建管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区政协委员、鹿鸣小学教导处副主任 殷琼:

  依托七里乡区域优势 串起“以竹代塑”绿色产业链

  竹子是理想的可再生纤维来源。在双碳背景下,“以竹代塑”是一种可持续、环保的解决方案。七里乡作为竹子主产区之一,我建议,依托其区域优势和产业基础,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竹产品质量和附加值,进一步拓展市场渠道,扩大市场份额,同时加强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和人才培养、引进,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