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木耳趣事
乔加林
最难忘的是雨后时分,我会和村里的几个小伙伴去河堤上的树林里捡木耳。雨后的河堤空气清新无比,翠绿的树叶将地上的青草衬托得更加娇嫩,偶尔天边还会出现彩虹,这样的场景真是难得一见。
老家屋后有一条河,河堤两岸上全是洋槐树。儿时的我们经常把家里的羊、牛往堤坝上一赶,它们便惬意地开始吃青草。放牛、放羊的小孩子也随意地在草地上做游戏或美美地睡上一觉。直到太阳落山,他们才牵了牛儿、赶着羊往家走。
每逢雨后,烂树根或树上有伤疤的地方就会长出许多木耳,因此,雨过天晴时就是捡木耳的最佳时机。有时候即便雨还下着,我们也会迫不及待地赶去采木耳。大人们怕我们淋湿衣服生病,便呵斥我们,可木耳的诱惑实在太大了。
捡木耳的工具可以是小竹篮,也可以是一只小木桶,甚至哪怕一个塑料袋或一只书包都可。在树林中,我们瞪大眼睛,仔细地寻找木耳。这些木耳大的有巴掌大,小的则只有指头那样小,它们互相依偎、倾诉着,一团团、一簇簇,努力地向上生长。你只需用手指轻轻一摘,它就会乖乖地躺到你的篮子里。
记得我12岁时的一个雨后清晨,我约了两名小伙伴去捡木耳。我们走了好久,不知不觉间已经天黑,只好前往另一条不知名的河堤上,那是往界集方向去的。就这样,我们摸黑走到了一座桥上,然后踏着泥泞的小路继续往前走,直到夜里12点才找到一个村庄。一位好心的老大娘收留了我们,我们在她家喝了稀饭、吃了玉米饼后,就在她家厨房里铺上稻草睡到了天亮。
第二天一大早,在大娘儿子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回家的路。一天一夜未归家,家里人可担心了,一顿斥责后,算了算我们三个人足足走了一百多里路。好在我们每个人都捡了满满一书包木耳,晒干了足足有半斤。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捡木耳是常有的事,而这也成为我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